驿平山不见,况见洞庭君。
震泽湖光远,吴兴水派分。
鱼鳞秋后雪,莺脰树边云。
忽作洛生咏,声愁老婢闻。

【注释】

驿平山不见,况见洞庭君。

驿:驿站,古代传送文书的交通站点。平山:指衡州。

震泽湖水光远,吴兴水派分。

震泽: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宜兴县。湖光:指湖上景色。

洛生咏:汉扬雄作赋颂扬汉朝开国功臣曹参的《曹参颂》。

莺脰(dòu)树边云:莺脰山,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南,是西湖的支流之一。

【译文】

衡山的站牌早已看不见了,更不用说见到洞庭君了。

震泽湖面风光遥远,吴兴水系分流分岔。

秋天鱼鳞似的水草上飘着白雪,莺脰山边的树木上挂着层层白云。

忽然吟起了洛生的诗,声音愁闷老婢听了都吃惊。

【赏析】

《次平望驿即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洞庭风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情。

首句“驿”,点出作者的行踪;“山”,点出了所要描写的景象;“不见”二字,表明此行已久,所见无多。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蕴丰富,为下文的描绘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句“况见洞庭君”,承上启下。洞庭君即君山,在湖南岳阳市西长江中。这里用一“见”字,便将诗人置身其中,与君山融为一个整体。“君山青如黛。”这句诗化用李白诗句:“君山苍苍入秋色,吾欲因之梦吴越。”表达了自己对洞庭美景的赞美之情。“君山青如黛”,是说君山的颜色深青得如同女子的黛眉;“楚江碧,湘山空。白芷香泾渭,红苞紫玉丛。”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陋室铭》中的名句。“楚江碧”指的是沅江、湘江两岸的绿色植被;“湘山空”指的是洞庭湖中的君山;“白芷”“香泾”“紫玉”都是形容草木芳香。这三句诗既写出了洞庭湖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震动泽湖光远”,紧承前两句诗意,由眼前景物过渡到远处景色。震泽湖,即太湖,位于今江苏南部。这里的水光,是指湖上的水色。“远”字,说明湖光之美,不仅在于其美丽壮观,更在于其深远广阔。

第四句“吴兴水派分”,承上启下。吴兴,即今浙江湖州一带。“水派”一词,出自晋代张华《博物志》:“江南有丹阳、钱唐、余暨三郡,接海诸山,各有大川,东注大海,谓之浙江。”此处指太湖的水系。这句诗既表现太湖的浩渺,又暗示太湖水系分布广泛的特点。

第五句“鱼鳞秋后雪”,承上启下。鱼鳞,这里指鱼鳞状的水草。“秋后”二字,表明季节已是秋季,正是鱼鳞草生长的时候。“雪”,则是指这些鱼鳞状的水草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犹如白色的雪花。这句诗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光影的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水草在秋风中摇曳的情景,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场景之中。

第六句“莺脰树边云”,紧承上一句诗意,由眼前的美景过渡到更远处的景色。莺脰山,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德清县西南部,是西湖的一条支流。“莺脰”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一个鸟儿栖息在枝头歌唱的场景。而“树边云”,则是说那些鸟儿栖息在树上,它们的影子映照在树边的云朵上。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莺脰山的美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忽作洛生咏”,承接前两句诗意,由眼前景物过渡到诗人自己的心态变化。洛生咏,指汉代扬雄所作的《洛生赋》。扬雄曾作《洛生赋》,赞颂曹参。诗人在这里借“洛生咏”一词,表达了自己在欣赏洞庭美景时的心情愉悦和心情舒畅。然而,这种愉快的心情很快就被打破了。“声愁老婢闻”,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迈体衰的担忧,又表现出他对自己诗歌创作才能的自信和自豪。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美景的描绘和对诗人心境变化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然美、追求真实情感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