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当刍狗,海波传警息。
己亥夏六月,蹂躏江南北。
官民不知兵,相继自顿踣。
延及宛与池,闻风堕疆域。
新安失唇齿,讹言相煽惑。
强者思走险,弱者竞逃匿。
我为新安吏,蒿目徒恻恻。
七月方上旬,防兵反攻逼。
骁骑薄西城,飞矢流如织。
空拳宿城头,有气难吞贼。
海谍七人来,诡辞夸战克。
廿三抵郡内,狼狈为鬼蜮。
歼之演武场,观者无人色。
相挈避挑衅,半城生荒棘。
叛兵拔营行,所至掠新特。
更闻祁门令,邑陷奔屴崱。
万山尽伏莽,民心多反侧。
纷纷羽书驰,军情何其亟。
议战苦无兵,议守忧无食。
书生何所能,惟有死报国。
译文:
万物都如同刍狗一般,被海波传播着警告。己亥年的夏天六月,蹂躏了南北方的大地。官民们不知道战争的存在,相继倒下。延及宛与池,听闻风声便沦陷疆土。新安失去唇齿,谣言煽动人心。强者想走险,弱者竞相逃匿。我身为新安吏,眼望远方心中悲戚。七月方上旬,防御兵反攻逼近。骁勇骑兵薄西城,箭矢如织流下。空手而立城头,有气难吞贼寇。海谍七人到来,诡辞夸耀战果。廿三日到达郡内,狼狈为鬼蜮之状。歼灭敌军于演武场,观众无人敢出声。相携逃避挑衅,半城的生荒荆棘。叛兵拔营行走,所到之处大肆掳掠。更听说祁门令,邑陷奔崱崱。万山尽伏莽,民心多反侧。纷纷羽书驰报,军情紧急。议论战斗苦无兵,议论防守忧无粮。书生何能有所作为,惟有以死报国。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诗人高叔嗣的《登陴纪事》中的一首。此诗描述了作者亲历战乱后的景象,以及他对战争中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士兵的敬佩之情。
诗意解析:
- 万物当刍狗 - 这里比喻战乱之中,一切似乎都是脆弱和不值一顾的。
- 海波传警息 - 海波象征着远处传来的消息或警报。
- 己亥夏六月 - “己亥”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年份,“夏六月”则是指具体的月份和季节。
- 蹂躏江南北 - 形容战争广泛地影响了南方和北方的地区。
- 官民不知兵 - 说明战争已经非常严重,连官府和民众都不知情。
- 相挈避挑衅 - 指百姓为了躲避攻击而聚集在一起。
- 歼之演武场 - 在表演武艺的场地消灭敌人,表明战事激烈且残酷。
- 观者无人色 - 观看战场的人们因恐惧而面色苍白。
- 万山尽伏莽 - 描述整个地区都被战火吞噬,草木不生。
- 人心多反侧 - 暗示人们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恐惧。
- 纷纷羽书驰 - 形容战事频繁,消息纷至沓来。
- 议战苦无兵 - 讨论战斗时,缺乏足够的兵力。
- 议守忧无食 - 讨论防守时,担心粮食供应不足。
- 书生何所能 - 书生(文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能为力。
- 惟有死报国 - 表示只有通过牺牲自己才能报效国家。
这首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破坏,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士兵们的尊敬和对他们勇气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