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信寒晖北陆行,羊裘葛帔日纷更。
只缘气暖花先发,岂为民贫地久晴。
人畏萑苻同虎穴,𧓢喧窗户作雷声。
莫言世事沧桑甚,节序迁流也不明。
小寒后暖如三、四月间,作此志异
译文:小寒过后,气候转暖,如同三、四月的天气。我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月6日或5日到7日之间;暖:气候变暖;作:创作;志异:记下不同寻常的事情,抒发感慨。
赏析: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万物凋零。然而,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大地开始复苏,生机盎然。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志异》。诗中描绘了小寒过后,气候转暖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的感叹和赞美之情。
谁信寒晖北陆行,羊裘葛帔日纷更。
译文:谁能相信寒冬的阳光照耀着北陆之地呢?穿着羊皮袍子,披着葛布长衣的人们,在太阳下纷纷换装。
注释:北陆:北方的陆地;晖:阳光;羊裘:羊皮袍;葛帔:葛布做的披风;纷更:纷纷更换。
赏析:诗人以“谁信”开头,反问句式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惊讶。接着,诗人描述了人们身着冬装,却在温暖的阳光下纷纷换上轻薄衣物的情景。这既反映了人们对温暖气候的喜爱,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诗人通过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小寒过后气候转暖的景象。
只缘气暖花先发,岂为民贫地久晴。
译文:只是因为气候变暖,花儿才抢先开放;又怎能因为百姓贫穷而使大地久久晴朗?
注释:气暖:气候变暖;花先发:花儿抢先开放;岂:难道;民贫:百姓贫穷;地久晴:大地长时间晴朗。
赏析:诗人继续描绘了气候变化带来的美好景象。他认为,气候变暖使得花儿提前绽放,这是自然界的规律。然而,他又认为,这种现象并不能证明百姓贫穷会导致大地长时间晴朗。这里,诗人提出了一种观点,即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状况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绝对的。
人畏萑苻同虎穴,𧓢喧窗户作雷声。
译文:人们害怕像萑苻一样凶猛的鱼,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吓得不敢靠近窗户。
注释:萑苻:古代传说中的水怪,形似鱼,但性情凶猛;𧓢聒:形容声音嘈杂刺耳;作雷声: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赏析:诗人以“人畏”开头,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凶猛生物的恐惧。接着,他描述了人们因害怕萑苻而不敢靠近窗户的情况。这里的“𧓢聒”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惊恐心理,仿佛窗户外真的有雷霆之声传来。诗人通过这一描写,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莫言世事沧桑甚,节序迁流也不明。
译文:别说世间沧桑巨变多么严重,四季交替的流转也是模糊不清。
注释:沧桑:指世事变迁;迁流:季节的更替;亦:也。
赏析:诗人以“莫言”开头,表达了对于世间沧桑巨变的无奈和迷茫。他认为,尽管世事沧桑,但季节的轮回却是清晰可见的。这里的“亦”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前文的“沧桑甚”与后文的“节序迁流也不明”相衔接。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季节变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季节更替规律的认识。
这首诗通过对小寒过后气候转暖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描绘人们穿着冬装在温暖气候中换装的情景,指出了气候变暖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状况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此外,诗人还通过描绘人们因害怕凶猛生物而不敢靠近窗户的情况,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最后,诗人通过对比“沧桑甚”与“节序迁流也不明”,强调了季节变化的重要性,并对季节更替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