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燹谁能浩劫逃,平山堂外雁哀嗷。
三千殿脚红头尽,廿四桥头白骨高。
满地狼烽摧鼓角,故宫萤火没蓬蒿。
绿杨城郭成焦土,回忆繁华首重搔。
解析
诗句逐条解释:
- 兵燹谁能浩劫逃 - “兵燹”指的是战乱,“浩劫逃”意味着在战争中如何能幸免于难。
- 平山堂外雁哀嗷 - 描述的是战争结束后的景象,“平山堂”是扬州的一个历史建筑,“雁哀嗷”描绘了大雁的叫声,暗示着和平或宁静的结束。
- 三千殿脚红头尽 - 描述的是战争对建筑物的破坏,“殿脚”指的是宫殿的台阶,“红头尽”可能指的是红色的痕迹(如血迹)已经干涸。
- 廿四桥头白骨高 - “廿四桥”可能是扬州的某个桥梁的名称,“白骨高”形容了大量尸体的堆积。
- 满地狼烽摧鼓角 - “狼烽”是一种古代烽火台报警的信号,这里可能表示战争带来的混乱和恐怖。
- 故宫萤火没蓬蒿 - “故宫”通常指代皇家的宫殿,“萤火”可能是指夜晚的萤火虫,“蓬蒿”是草,这里的“没”字可能意味着消失或被烧毁。
- 绿杨城郭成焦土 - “绿杨”通常指杨柳树,而“城郭”是城墙和城门,“焦土”表明城市已经被严重破坏。
- 回忆繁华首重搔 - “回忆繁华”指的是对过去繁荣景象的记忆,“首重搔”可能是指这种怀旧之情难以忘怀。
译文
战争谁能逃脱浩劫?
平山堂外的大雁叫声令人心碎。
三千殿脚上的红色痕迹已消失殆尽,
廿四桥头的白骨高耸入云端。
满地都是战争留下的狼烟与炮火,
故宫里的萤火虫也消失了踪影。
杨柳城下的废墟已成焦土,
回忆那繁华的岁月让人心痛不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后扬州的场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战乱的无力感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雁哀嗷”、“红头尽”、“白骨高”等,这些形象生动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诗中的“平山堂外的大雁叫声令人心碎”,以及“回忆繁华”的部分,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和悲哀。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战后场景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