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大雪一尺馀,相思不见不怨渠。先生东门种茹藘,悠然不异山中居。
忧时百年弗一摅,却缘病起心眼舒。行将徙宅通明车,载来家具一半书。
可许借读资抄胥,南村舍人复何如,西山载酒宁忘诸。

【注释】

节庵:诗人的朋友。三丈:即“叔峤”。

种茹藘:种植茅草。

忧时:担忧国事。弗一摅:不能抒发。

通明车:指朝廷的车马仪仗等,这里指高官显贵的车子。

舍人:古代高级官员或学者的自称。

西山:山名,在今安徽歙县西南。

宁忘诸:《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晋侯赏郑子家之死也,曰:‘寡人亦有过焉。夫郑子产有信美玉于郑国,未献之前,命藏之以待大事,谓子产曰:‘予犹爱之,然不敢以告人,以其私心过也。’子产献之,司马子反受而藏之于府。及灵王之难,子产为政,竖头须不仕,子产问曰:‘伯有可乎?’对曰:‘不可。其为人也,好尽己能,而不能容人;忠信尽,而天下不与焉。’……子大叔曰:‘然。有主不能守其业,而帅赋以与司马子反,是以伯有实不能‘从二三子以岁于朝聘之间’,犹将憾焉,若更以二国之师伐我,则如伯有其何?’”

【赏析】

本诗是诗人在节庵来访之后写的一首酬答长句。全诗分四段,首段写自己久不见朋友,但并不怨他;次段说自己因担心国事而病起,心情舒畅,无心仕途;三段写自己即将搬出京城去住,并把一半家具都搬到了那里;末段表示愿与节庵同享清福。此诗风格朴实无华,语言平易通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说:“街头大雪一尺余,相思不见不怨渠。”诗人用雪比喻友情深厚,说明自己久不见朋友,并不埋怨他。这种写法既新颖又生动,很有诗意,很具个性色彩。

第三段说自己的心境:“先生东门种茹藘,悠然不异山中居。”诗人自比东门种豆的人,表现了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亮点之一。作者以隐居东门种豆的人自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感情非常强烈,也非常独特,值得细细品味。

最后一段说自己的生活打算:”忧时百年弗一摅,却缘病起心眼舒。行将徙宅通明车,载来家具一半书。”诗人说自己因为忧虑国家大事已经很多年没有抒发出来,现在因病而起,心思更加开朗了。接下来说将要迁居到通明车里去,并准备把一半家具都搬到那里去。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首诗的风格朴实无华,语言平易通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