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刁陨风叶,翩反恋故枝。
闻君束归装,游子动离思。
行行高原上,伫立望征骊。
仰视归飞鸟,心随白云驰。
初君登科日,英姿生光辉。
轻裘拥高坐,焕若东出曦。
风尘近十载,奔走长安逵。
黑貂既已敝,面目空复黧。
哀我龙钟态,对叹不自持。
计君归闾门,升堂拜慈帏。
呼洗为儿盥,呼食哺儿饥。
功名岂不念,顾亦爱其私。
小人亦有母,白发两肩垂。
自春徂秋夏,远游历三时。
家贫失儒业,诸子任游嬉。
乃从千里外,为人章句师。
奇字不堪煮,九月未授衣。
行将舍之去,挂经把锄犁。
小珠山之麓,书带草离离。
先贤有遗训,良田在耘耔。
养志事躬耕,相约共畬菑。
将子无寒盟,春深以为期。
戊辰九月六日赠别毛其人归里
【注释】戊辰:农历年号。调刁陨风叶:随风飘落的落叶,形容秋意已深。翩反:回旋,盘旋。恋故枝:依恋着旧枝。闻君束归装:听说你捆好了行囊准备返回家乡。游子动离思:离家远行的游子,心中生出离别之思。行行:行走的样子。高原:指广阔的平原或高地。伫立:站立。望征骊(lí):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骊山。骊山在长安东北,是终南山的支脉。仰视归飞鸟:仰望天空中归来的鸟儿。心随白云驰:心思随着白云飞扬。初:起初。登科: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英姿生光辉:英姿焕发,光辉灿烂。轻裘:轻快的皮衣。拥高坐:穿着高雅的服饰坐在上位。焕若东出曦:像太阳从东方露出那样光彩照人。风尘:尘土、尘埃。近十载:将近十年。奔走长安逵:在长安大街小巷中奔波忙碌。黑貂:黑色貂皮制成的衣服。既:已经。面目空复黧:脸上又恢复了黑色的面容。哀我龙钟态:怜悯我这衰老的体态。对叹不自持: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无法自持。计:估计。计君归闾门:估计你会回到故乡的家门。升堂拜慈帏:登上家门台阶,向母亲行礼。呼洗为儿盥:让孩子们给你打水洗脸。呼食哺儿饥:让孩子为你端饭喂饥。功名:功名和名利。岂不念:难道不想吗?顾亦爱其私:但是也顾及自己的私情。小人亦有母:小民也有母亲。白发两肩垂:头上有如雪般的白发。自春徂秋夏:从春天到秋天夏天。家贫失儒业:家境贫穷,没有完成学业。诸子:儿子们。任游嬉:任凭他们游玩嬉戏。乃:于是,就。从千里外:离开千里之外。为人章句师:做别人的教师,教授古文经籍。奇字:奇怪的字形或文字。不堪煮:难以煮熟。九月未授衣:九月还不曾开始穿新衣。挂经把锄犁:拿着经书,拿起锄头耕地。小珠山之麓:小珠山的山麓。书带草:一种草名。离离:茂盛的样子。先贤:前代的贤者。遗训:留下的训诫。良田:好的田地。耘耔(yùn zǐ):耕种。养志事躬耕:培养志向,从事农耕。相约共畬菑(shēi cí):相互约定一同耕作。将子无寒盟:约定你们将来不要受冻。春深以为期:春天到来时再相会。
【赏析】
此诗是一首赠别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秋。作者与友人毛其人分别,诗人以深情厚谊,抒发离别之情,并勉励对方早日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佳作。
首联“调刁陨风叶,翩反恋故枝。闻君束归装,游子动离思。”写秋景及送别的情景。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诗人送别友人,不禁悲从中来:“调刁陨风叶”是说秋风吹过,落叶纷飞,好像在空中翩翩起舞,“翩反”即回旋的意思;“恋故枝”是说这些落叶依恋着那已经枯死的枝条而不肯落下。这两句写秋风落叶,写出了秋天特有的凄清气氛,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烘托了送别的场景氛围。接着“行行高原上,伫立望征骊。仰视归飞鸟,心随白云驰”三联写送别友人后,自己的心情以及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行行高原上”,高原指广阔的平原或高地,诗人站在高原之上,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倚立望征骊”,“骊”(lí)山在长安东北,是终南的支脉,诗人在高处眺望远处的骊山;“仰视归飞鸟”,诗人仰望天空中归来的鸟儿,心情随着鸟儿飞翔;“心随白云驰”,诗人的心思随着白云飞扬,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思念之情。这三联写诗人站在高原上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颔联“初君登科日,英姿生光辉。轻裘拥高坐,焕若东出曦。”回忆友人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英俊风采和才华横溢,赞扬他当年考中的辉煌成绩,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接着“风尘近十载,奔走长安逵。黑貂既已敝,面目空复黧。”写朋友因生活贫困而不得不在外奔波多年,昔日的乌黑貂皮衣服已经破旧不堪,脸上的肤色也变得黝黑了。这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和朋友的贫苦生活,也表现了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的艰辛生活,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接着“哀我龙钟态,对叹不自持。”写诗人因思念朋友而感到悲伤,甚至感慨自己年纪已大,身体消瘦,无法自持,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颈联“计君归闾门,升堂拜慈帏。呼洗为儿盥,呼食哺儿饥。”写朋友即将回家乡,诗人为他祝福,祝愿他能够顺利回到家里。同时写诗人为孩子洗刷脸庞,为孩子准备食物,表现了诗人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以及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尾联“功名岂不念!顾亦爱其私。”写诗人虽然关心自己的功名,但更加重视的是个人的私情和家庭幸福,表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家庭的深深眷恋。
此诗是一首赠别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秋。诗人与友人毛其人分别,怀着深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心情,写下这首赠别诗。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