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水在天,看水月在地。
水月两相辉,游者得天趣。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写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时值七月五日,诗人夜梦一老翁携登亭台。老翁为作者斟酒,命咏二绝。这时作者已饮酒,残灯映窗,披衣而记之。“看月水在天,看水月在地”,这两句是说:天上的月亮与水中的月亮相互辉映,使人感到游人得到天趣。
此诗以梦为题,实写梦境。诗中描绘了一幅水天一色、明月共鉴的景象,并借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构思巧妙,语言清丽,风格自然,堪称佳作。
看月水在天,看水月在地。
水月两相辉,游者得天趣。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写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时值七月五日,诗人夜梦一老翁携登亭台。老翁为作者斟酒,命咏二绝。这时作者已饮酒,残灯映窗,披衣而记之。“看月水在天,看水月在地”,这两句是说:天上的月亮与水中的月亮相互辉映,使人感到游人得到天趣。
此诗以梦为题,实写梦境。诗中描绘了一幅水天一色、明月共鉴的景象,并借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构思巧妙,语言清丽,风格自然,堪称佳作。
登黄山 漂泊身同不系舟,大江南北任沉浮。 故园乍到翻如客,旧友重逢祇诉愁。 剩水残山新阅历,野田荒圃小勾留。 眼前何计苏民困,话到沧桑泪欲流。 注释与赏析: 1. “漂泊身同不系舟” - 描述了诗人像不系之舟一样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居所或目标。 - 关键词: 漂泊、不系舟 - 赏析: 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漂泊生活的向往和无奈。 2. “大江南北任沉浮” - 形容诗人能够随波逐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的基本能力。此题综合考核诗句、重点词句的含义和情感的把握,赏析时可以从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读懂全诗,这是一首写诗人夜梦老人携登亭台,饮予以酒,命咏二绝的诗。从“黄酒”和“白云”,可以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君爱尊中酒,我爱几上诗”可以看出,诗人喜欢饮酒作诗的情趣。 【答案】 译文:
【解析】 “古渡”是全诗的题眼,作者借“古渡”抒发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首句写“沙虚岸夜崩”,暗喻妻子已经过世;次句写“隔溪冷月挂枯藤”,暗示自己与妻子相隔之远;最后两句写雨后归来,看到妻子照看蟹灯的情景,表现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答案】 译文: 古渡口沙滩空空荡荡,夜深时分河岸倒塌;隔岸传来清冷的月光,照着枯藤。 我急匆匆赶回家去,雨中水乡一片昏暗;见到妻子正照看蟹灯,她的身影依稀可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根据要求圈定答题的区域,最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眼前烽火满乡关,镇日思家鬓渐斑”这两句。 “眼前烽火满乡关”,眼前的家乡到处是战火,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地的故乡,想到家乡人民的生活,想到自己的前途命运,自然会引起诗人无限的愁绪。“镇日思家鬓渐斑”
注释: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译文:鹊桥上风冷角声凄切,斜月朦胧让人怯怕夜深。 向天上的织女倾诉离愁别绪,每年这个夜晚总是难以欢聚。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诗,诗人通过对七夕节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和祝愿。首联通过写天气、声音等自然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颔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和祝愿;颈联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写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时值七月五日,诗人夜梦一老翁携登亭台。老翁为作者斟酒,命咏二绝。这时作者已饮酒,残灯映窗,披衣而记之。“看月水在天,看水月在地”,这两句是说:天上的月亮与水中的月亮相互辉映,使人感到游人得到天趣。 此诗以梦为题,实写梦境。诗中描绘了一幅水天一色、明月共鉴的景象,并借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构思巧妙,语言清丽,风格自然
俞允若,字承曾,号省斋,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深入了解俞允若的生平和作品之前,先简单介绍其个人背景。俞允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他的生平资料并不多见,只知道他曾是诸生身份,即古代的读书人,但具体的生活细节则难以考证。 接下来是俞允若的文学作品。他的诗作数量有限,但每一篇都是精心创作的佳作。其中
【解析】 “古渡”是全诗的题眼,作者借“古渡”抒发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首句写“沙虚岸夜崩”,暗喻妻子已经过世;次句写“隔溪冷月挂枯藤”,暗示自己与妻子相隔之远;最后两句写雨后归来,看到妻子照看蟹灯的情景,表现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答案】 译文: 古渡口沙滩空空荡荡,夜深时分河岸倒塌;隔岸传来清冷的月光,照着枯藤。 我急匆匆赶回家去,雨中水乡一片昏暗;见到妻子正照看蟹灯,她的身影依稀可见。
注释: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译文:鹊桥上风冷角声凄切,斜月朦胧让人怯怕夜深。 向天上的织女倾诉离愁别绪,每年这个夜晚总是难以欢聚。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诗,诗人通过对七夕节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和祝愿。首联通过写天气、声音等自然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颔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和祝愿;颈联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根据要求圈定答题的区域,最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眼前烽火满乡关,镇日思家鬓渐斑”这两句。 “眼前烽火满乡关”,眼前的家乡到处是战火,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地的故乡,想到家乡人民的生活,想到自己的前途命运,自然会引起诗人无限的愁绪。“镇日思家鬓渐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的基本能力。此题综合考核诗句、重点词句的含义和情感的把握,赏析时可以从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读懂全诗,这是一首写诗人夜梦老人携登亭台,饮予以酒,命咏二绝的诗。从“黄酒”和“白云”,可以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君爱尊中酒,我爱几上诗”可以看出,诗人喜欢饮酒作诗的情趣。 【答案】 译文:
【注释】 蒹葭:水草。画船:彩绘的船只。铙吹:古代管乐器,这里借指军乐。奉使:奉命出外。真同八月槎:真好像乘着八月飞来的木筏。匡庐:山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云树:云雾中的树木。千笏拥:千双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捧的玉板),簇拥着。烟波:水面上的雾气。彭蠡:泽名,在今江西省境内。丹笔:用朱砂涂写的信笔。门生:学生或门下士,这里指朋友。绛纱帐:红色帘幕,用以隔障。懒慢故人:懒得与故人相见。骊唱后
注释: 柴门被清晨的树林叫声吵醒,行李萧萧作响正到家门口。娇女不知道她的须鬓已经变白,却误将衣袖掠过霜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归家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生活状态。 首句“柴门侵晓噪林鸦”,以清晨树林中的鸦鸟叫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这里的“柴门”指的是简陋的家门,“侵晓”则表明时间已经到了清晨时分。乌鸦在树枝上发出叫声,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