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昔日游天台,搜剔岩穴烟云开。山僧持献万年古藤杖,云自仙灵窟宅之中来。
赤城峰高人迹绝,涧道阴崖积冰雪。苍龙抉爪出重渊,化作灵根裹山骨。
乌飞兔走无春冬,蜿蜒千尺盘青空。娲皇炼石樵采偶不到,烈山反火留蒙丛。
何年却入良工手,割鬣删鳞号灵寿。顿令屐齿满江湖,翼德扶耆功不朽。
黄山云海连天都,芙蓉削出匡君庐。莫釐缥缈日相望,青山一发非模糊。
一从此杖随行橐,乡梦时时到丘壑。掉头倦直承明庭,拟谢吹䔧校书阁。
承恩诏许归东山,白鹿宗风开讲筵。春花秋月闲乘兴,桐帽棕鞋称往还。
前年谒帝来行殿,特赐扶筇侍清宴。优老兼陈稽古荣,孔光卓茂何须羡。
葑溪丹暖流春溶,菖蒲绕屋花紫茸。赤松子,黄石公,群仙抗手迎云中。
杖兮杖兮,尔仍腾掷变化为蛟龙。三山五岳汗漫相追从,更历年岁无终穷。
这首《天台山万年藤杖歌》是一首描绘天台山万年藤杖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天台山万年藤杖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下面是逐句解释:
第一段:
- 诗句:“先生昔日游天台,搜剔岩穴烟云开。”
- 译文:先生当年游览过天台山,搜寻并清理岩石洞穴中云雾散开的地方。
- 注释: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先生”指代诗人自己或者某位有学问的人物。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天台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第二段:
- 诗句:“山僧持献万年古藤杖,云自仙灵窟宅之中来。”
- 译文:山中的僧人带来一根万年古藤杖,据说是从仙人居住的仙灵窟里取出的。
- 注释:这里的“万年古藤杖”指的是一根非常古老、年代久远的藤杖。而“云自仙灵窟宅之中来”则是指这根藤杖来自于神秘的仙人居所。
-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藤杖的来历,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段:
- 诗句:“赤城峰高人迹绝,涧道阴崖积冰雪。”
- 译文:赤城里的山峰人迹罕至,山道上的悬崖峭壁上积满了冰雪。
- 注释:赤城峰是一座位于天台山附近的高山,以其险峻著称。这里的“人迹绝”表示很少有人涉足。而“涧道阴崖积冰雪”则形象地描绘了山道上的景象。
- 赏析:这一部分描写了天台山的自然景色,给人以雄伟壮观的感觉。
第四段:
- 诗句:“苍龙抉爪出重渊,化作灵根裹山骨。”
- 译文:一条苍龙的爪子从深渊中挖出,变成了一株灵根包裹着山石。
- 注释:这里的“苍龙”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和神秘的象征意义。而“抉爪出重渊”则形象地描绘了苍龙的力量之大。
-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自然界生物的神奇力量和生命力,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第五段:
- 诗句:“乌飞兔走无春冬,蜿蜒千尺盘青空。”
- 译文:鸟儿飞翔,兔子奔跑,没有春天冬天的区别,藤杖蜿蜒曲折,高高地盘绕在青空中。
- 注释:这里的“乌飞兔走”形容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而“蜿蜒千尺”则形象地描绘了藤杖的形态。
-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天台山四季分明的自然风光,以及藤杖在大自然中的坚韧姿态。
第六段:
- 诗句:“娲皇炼石樵采偶不到,烈山反火留蒙丛。”
- 译文: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事迹我也没有听说过,但烈山的反火留下了一片草木丛生的土地。
- 注释:这里提到了女娲娘娘和烈山这两个传说中的人物和地名,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传说的兴趣和对自然地理的好奇。
- 赏析:通过与传说故事的结合,诗人展现了对历史的敬仰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第七段:
- 诗句:“何年却入良工手,割鬣删鳞号灵寿。”
- 译文:何时能落入巧匠之手,将皮毛割去,鳞片剔除,成为灵寿木?
- 注释:这里的“良工”指的是技艺高超的工匠,而“割鬣删鳞”则是对树木加工的过程。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精湛技艺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第八段:
- 诗句:“顿令屐齿满江湖,翼德扶耆功不朽。”
- 译文:顿时使得我的鞋子都踏遍了江湖大地,像张翼德那样助人为乐的精神永垂不朽。
- 注释:这里的“张翼德”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他以勇猛善战著称。而“扶耆”则是指帮助年长者的意思。
-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乐于助人和对英雄精神的赞美。
第九段:
- 诗句:“黄山云海连天都,芙蓉削出匡君庐。”
- 译文:黄山的云海连天与都城相连,芙蓉般的山峰如同被削出一般的壮丽。
- 注释:这里的“匡君庐”指的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或园林。
-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创造力。
第十段:
- 诗句:“莫釐缥缈日相望,青山一发非模糊。”
- 译文:莫厘山上的山峰飘渺不定,太阳照耀时它们显得清晰可见,而远处的青山却难以分辨。
- 注释:这里的“莫釐”指的是莫离山,是天台山附近的一座著名山脉。而“缥缈”则形容山峰的轻盈飘逸。
- 赏析: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天台山周边山水景色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
第十一段:
- 诗句:“一从此杖随行橐,乡梦时时到丘壑。”
- 译文:从此杖随行囊,故乡的梦境时时萦绕在山川之间。
- 注释:这里的“随行橐”指的是携带着藤杖行走,而“丘壑”则是指山峦和沟渠。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眷恋。
第十二段:
- 诗句:“掉头倦直承明庭,拟谢吹䔧校书阁。”
- 译文:我厌倦了直承明庭的生活,准备辞去校书阁的工作,回到家乡。
- 注释:这里的“承明庭”指的是朝堂或朝廷,而“校书阁”则是古代的一种官署名称,专门负责整理书籍。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十三段:
- 诗句:“承恩诏许归东山,白鹿宗风开讲筵。”
- 译文:皇帝恩准了我的请求,允许我返回东山隐居,白鹿宗派来的学者在这里开设讲筵。
- 注释:这里的“东山”指的是诗人曾经隐居的地方,而“白鹿宗”则是指某个学派或门派。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学术传承的重视。
第十四段:
- 诗句:“春花秋月闲乘兴,桐帽棕鞋称往还。”
- 译文:春天赏花、秋天观月,悠然自得地游玩;头戴桐木制成的帽子,脚踏棕草制成的鞋子,自在如闲云野鹤。
- 注释:这里的“桐帽”指的是用桐木制作的帽子,而“棕鞋”则是用棕草编织的鞋子。这两种服饰代表了诗人追求自然、简朴的生活态度。
- 赏析:这一句描述了诗人在自然中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和追求。
第十五段:
- 诗句:“前年谒帝来行殿,特赐扶筇侍清宴。”
- 译文:前年曾拜谒皇帝,来到行殿之上,皇帝特地赏赐我拄竹杖陪侍宴席。
- 注释:这里的“谒帝”指的是拜见皇帝,而“扶筇”则是拄着手杖的意思。
- 赏析: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受到皇帝的赏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和对皇帝的尊敬之情。
第十六段:
- 诗句:“优老兼陈稽古荣,孔光卓茂何须羡。”
- 译文:我既已担任官员,又致力于研究古代典籍,为先贤们增光添彩。即使孔光、卓茂这样的杰出人才也能自愧不如,不必羡慕他们。
- 注释:这里的“孔光”指的是汉代名臣孔光,而“卓茂”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两者都是汉代的著名大臣,以清廉著称。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豪以及对社会贡献的认可,同时也暗示了对前辈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