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入深山,纡迂蹊径窄。
越洞复攀岩,副此探幽癖。
忽见鹤发人,相窥自林隙。
兀坐木石间,手画先天易。
举步欲相就,荆榛碍行屐。
迂回路几条,相距已咫尺。
丘壑犹宛然,其人乃白石。
仙踪何杳矣,对此空怅惜。
回首暮烟凝,林深日已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共四联,每联都有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
第一联:“策杖入深山,纡迂蹊径窄。”
- 解释:诗人手持拐杖步入深深的山林,曲折的小路显得狭窄。
- 关键词:策杖(拿着拐杖),深山(深远的山林),纡迂(迂回曲折)
-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进入山林后,所见的自然景象。通过“策杖”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行走时的坚定与决心。同时,“纡迂蹊径窄”则进一步渲染了山路的艰险与曲折,为下文的探险埋下伏笔。
第二联:“越洞复攀岩,副此探幽癖。”
- 解释:越过山洞又攀登岩石,正好满足我探寻幽静的爱好。
- 关键词:越洞(越过洞穴),攀岩(攀登岩石),副此(符合这个)、探幽癖(探究隐秘的事物的爱好)
- 赏析:此句展现了诗人对于探索未知、寻找幽静环境的渴望。诗人不仅跨越了自然中的障碍,更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欲望。通过“越洞”和“攀岩”,将动作与心理活动结合,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第三联:“忽见鹤发人,相窥自林隙。”
- 解释:忽然看到一位白发老人,从树林中偷偷地观察我。
- 关键词:鹤发人(白发的老人)、林隙(树林之间的缝隙)
- 赏析:此句通过“忽见”这一时间上的突转,引入了新的人物——一位白发的老人,增添了故事性。同时,“相窥自林隙”形象地描绘了老人的动作和心理,既显示了他的神秘感,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某种微妙联系或互动。
第四联:“兀坐木石间,手画先天易。”
- 解释:独自坐在木头石头之间,用手在地上画着先天八卦图。
- 关键词:兀坐(独自坐着),木石间(木头石头之间),先天易(先天八卦图)
-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静谧状态,通过“兀坐”和“手画”两个动作,展示了诗人在孤独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先天易”不仅指代八卦,还暗含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规律,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联:“举步欲相就,荆榛碍行屐。”
- 解释:正要迈出脚步去接近他,却因为荆棘丛生而阻碍了我的步伐。
- 关键词:举步(迈步)、欲相就(想要接近)、荆榛(带刺的灌木丛)、行屐(步行用的鞋子)
- 赏析:此句表现了诗人在行动前的心理挣扎和外在环境的限制。尽管有意向对方靠近,但自然环境的恶劣阻挡了他的步伐,反映出诗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
第六联:“迂回路几条,相距已咫尺。”
- 解释:曲折蜿蜒的小路上有数条岔路,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很近。
- 关键词:迂回路(曲折蜿蜒的道路)、几条(几道)、相距(距离)、咫尺(非常近)
- 赏析: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道路的复杂性和诗人内心的矛盾情绪。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第七联:“丘壑犹宛然,其人乃白石。”
- 解释:山川景色仍然清晰可见,那个人竟然是一块白色的石头。
- 关键词:丘壑(山川景色)、宛然(清晰、分明的样子)、其人(那个人)、白石(白色的石头)
- 赏析:此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眼中的山水美景,并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与人的界限。同时,“其人乃白石”一句既指涉到人的形象,也巧妙地融入了自然元素,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
第八联:“仙踪何杳矣,对此空怅惜。”
- 解释:仙人的踪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面对这一切只能感到无限的惋惜。
- 关键词:仙踪(仙人的踪迹)、杳矣(消失得没有踪影)、怅惜(遗憾、悲伤)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无奈。通过“仙踪何杳矣”这一提问,引出了对过去美好的怀念;而“对此空怅惜”则是对无法重现的美好时光的哀叹。这种感慨既有个人的失落,也有对自然美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