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射韬光顶,石寒烟不消。
晓星穿石笋,高树隐山桥。
自此入萝径,何心对海潮。
诸天钟梵寂,觉后总无聊。
【注释】
- 日射韬光顶:日光照耀着山寺顶部,如同在炫耀。韬光顶是指寺庙的屋顶。
- 石寒烟不消:石头因冷而结霜,但山上的烟雾却依然缭绕。
- 晓星穿石笋:清晨的星星像穿行在石笋上的箭一样。
- 高树隐山桥:高大的树木掩映在山间小桥下。
- 自此入萝径:从这进入一个藤蔓缠绕的幽深小道。
- 何心对海潮:为何要面对那汹涌的海浪?
- 诸天钟梵寂:天空中响起了佛教经文的钟声,寂静无声。
- 觉后总无聊:觉醒之后总是感到无趣,无所事事。
【译文】
日光照射在山寺之上,犹如炫耀一般,寒意使得山上的烟雾也难以消散。清晨的星星像是穿透石笋的箭一样闪烁,高大的树木遮掩住了山间小桥,我从此进入了一片藤蔓缠绕的小径,为什么要面对那波涛汹涌的海水呢?天空中响起了佛家的诵经之音,显得格外宁静,醒来之后总是觉得无聊,无所事事。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林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首句“日射韬光顶”通过“日射”这一动态的描写,突出了阳光的强烈和山寺的雄伟。接着“石寒烟不消”则以静态的自然元素“石”和“烟”来表现山寺周围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次联“晓星穿石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星星仿佛有了生命般地穿梭于石笋之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的早晨景色。“高树隐山桥”则通过树木和山桥的相互映衬,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自此入萝径,何心对海潮”,这里用“萝径”来形容通往深处的路,暗示了诗人对于未知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而“何心对海潮”则是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面对大海时的内心感受。
最后一句“诸天钟梵寂,觉后总无聊”,以天空中的梵音和觉后的空虚作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和对世俗纷扰的淡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