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一道士,矮屋坐萧爽。
得食有童心,黄冠仍大颡。
有时得名迹,阿弟共欣赏。
醉学石涛颠,洒墨大如掌。
人间果何世,破笔入苍莽。
昨闻阿弟病,日日趁车往。
车往复车来,的的关痛痒。
观君蓄弟心,触我救时想。
出世莫出家,酸辛告吾党。
吁嗟解人难,思君徒怏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流芳所作的《寄李梅庵道士》。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沧桑一道士,矮屋坐萧爽。
- 这句描述了李梅庵道士的外貌和生活环境。“沧桑”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时间的变迁和世事的沧桑,这里可能暗指他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沧桑。“矮屋”指的是简陋的住所,而“坐萧爽”则描绘了道士在简陋环境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高。
- 得食有童心,黄冠仍大颡。
- “得食”可能指的是道士得到了某种食物或报酬。“童心”意味着他的心境像孩子一样纯真、无邪。“黄冠”是对道士的尊称,表示他们身穿黄色道袍。“大颡”可能指的是道士的大额头。
- 有时得名迹,阿弟共欣赏。
- 这句表达了道士有时能够得到名声或成就,并且他的侄子(可能是弟子)一起欣赏这些成果。“阿弟”是对弟弟的亲昵称呼,显示了家族的亲密关系。
- 醉学石涛颠,洒墨大如掌。
- 这里的“醉学”可能指的是道士在学习绘画时非常放纵自我,不受拘束。“石涛”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著称。“颠”可能是指画风奔放或不拘小节。“洒墨大如掌”形容画笔挥洒自如,墨色浓淡相宜,如同一掌之大。
- 人间果何世,破笔入苍莽。
- 这句话反映了画家对世俗世界的无奈和讽刺。“人间”指的是世俗的世界。“果何世人”意指世间的人们真是何其愚昧无知。“破笔”比喻自己的才华被世俗所弃。“苍莽”形容大自然的广阔和辽远。
- 昨闻阿弟病,日日趁车往。
- 这句话讲述了诗人得知其侄子(弟弟)生病的消息后,每天都要乘车去看望他。“日日”表示频繁和持续。“趁车往”说明诗人为了看望弟弟不得不频繁地出行。
- 车往复车来,的的关痛痒。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侄子病情的担忧和关切。“的车”可能指的是往返于家和侄子所在之地的车辆。“的的关痛痒”形容诗人内心对于侄子的病情十分焦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的痛苦和痒痛。
- 观君蓄弟心,触我救时想。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从侄子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以及从中获得的灵感和勇气。“观君”即观察侄子的行为举止。“蓄弟心”指的是侄子心中充满对弟弟的爱和关怀。“触我救时想”则表达了诗人受到启发,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拯救时事或他人。
- 出世莫出家,酸辛告吾党。
- 这句话强调了诗人认为出世不应等同于出家。“酸辛”可能指的是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告吾党”意味着将这个观点告诉他的朋友或同辈人。
- 吁嗟解人难,思君徒怏怏。
-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理解并解决问题的人的感慨和无奈。“吁嗟”表示叹息。“解人难”指的是找到能够理解问题的人很难。“思君徒怏怏”则表达诗人因为无法帮助到朋友而感到遗憾和郁闷。
赏析:
这首诗以对话形式展现了一位道士的生活和思想,通过对他与侄子、社会、友人的关系的描述,反映出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蕴含着对传统道家思想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整首诗既展示了道士的超脱与洒脱,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