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丹丘生,说诗譬诸禅。
镜花与水月,应作如是观。
维摩本无言,文字皆可删。
心通有顿悟,千偈如水翻。
当其未悟时,兀兀一蒲团。
空明渺众虑,丈室何其宽。
先生居上座,瘦骨如瞿昙。
庄严具七宝,定慧彻三关。
说法用我法,舌本如转环。
吾无隐乎尔,香气来旃檀。
色相涌空界,四壁开烟峦。
白云淡流水,黄叶飞空山。
清泉咽幽石,孤花媚秋潭。
宗门有了义,此境须微参。
啖蜜得真味,食蔗有回甘。
作诗呈我佛,弥勒应同龛。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法梧门祭酒龛 - 这一句可能是描述某个地方或场景,”法梧门”可能是指一个寺庙或道观的名称,而”祭酒”则指的是主持祭祀的官员。”龛”在佛教中指安置佛像的小室。此句可能是在描绘一幅宁静而庄严的场景。

  2. 昔闻丹丘生,说诗譬诸禅 - 这句话提到了”丹丘生”,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朋友,也是他的知己,以诗歌著称。”诗譬诸禅”意味着通过诗歌来表达禅意和佛理。

  3. 镜花与水月,应作如是观 - “镜花水月”是佛教中的典故,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如是观”则表示对此现象的正确理解。这句话可能在强调对世间万象的深刻领悟,不被表象迷惑。

  4. 维摩本无言,文字皆可删 - 维摩诘是印度的一位菩萨,以其言辞巧妙而著称。这里提到他“本无言”,即不依赖语言来表达。”文字皆可删”意味着一切言语都是多余的,重要的是内心的领悟。

  5. 心通有顿悟,千偈如水翻 - 心通(内心通达)是一种禅宗修行的境界,”顿悟”意味着瞬间的觉悟。”千偈如水翻”形容领悟的迅速和深刻。

  6. 当其未悟时,兀兀一蒲团 - “兀兀”形容孤独的状态。”蒲团”是一种坐具,常用于禅宗修行。这句话可能在描述一个人在未开悟时的孤寂与坚持。

  7. 空明渺众虑,丈室何其宽 - “空明”意味着清净无物,”渺众虑”表示超越世俗的忧虑。”丈室”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禅师居住的简陋空间,但宽敞足以让人放松心情。

  8. 先生居上座,瘦骨如瞿昙 - “上座”是和尚或高僧的座位。”瞿昙”是古印度的一个智者名字,此处可能用来比喻这位先生的高尚品质。

9-10. 庄严具七宝,定慧彻三关 - 这里的”庄严”和”七宝”可能指的是禅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为。”定慧彻三关”意味着心灵和智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1. 说法用我法,舌本如转环 - “说法”可能是指讲授佛法。”我法”是佛教中的概念,指的是自性空性。”舌本如转环”形容说话清晰流畅,没有滞碍。

  2. 吾无隐乎尔,香气来旃檀 - “无隐”意为没有隐瞒或保留。”旃檀”是一种珍贵的木材,常用来制作佛像的香炉。这句话是在表达对他人的诚意和善意。

  3. 色相涌空界,四壁开烟峦 - “色相”指的是物质世界的色彩和形态。”四壁开烟峦”形容四周环境如同仙境一般美丽。

  4. 白云淡流水,黄叶飞空山 - “白云淡”和”黄叶飞”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空山”通常指山间空旷的地方,这里可能暗示修行人的内心世界。

  5. 清泉咽幽石,孤花媚秋潭 - “清泉”和”幽石”都是自然景物,”孤花”可能是一朵美丽的花朵。这些描写传达了自然界的美好和谐。

  6. 宗门有了义,此境须微参 - “宗门”指的是佛教的教派或修行场所。”微参”意味着深入体验和领悟。这句话可能在强调通过细微的体验和实践来深入理解佛法。

  7. 啖蜜得真味,食蔗有回甘 - “啖蜜”和”食蔗”都是比喻修行的过程。”真味”和”回甘”分别形容食物的甜美和回味无穷。这句话可能是在赞美修行过程中的满足和愉悦。

  8. 作诗呈我佛,弥勒应同龛 - “作诗呈我佛”表示创作诗歌献给佛陀。”弥勒应同龛”意味着佛陀与弥勒菩萨将共同安息在一个龛中。这句话可能是在祝愿两位大德能够长久安宁、福慧双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