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登东鲁郭,今上锦官城。
地各千秋胜,祠经历劫更。
居然大夏庇,仍旧草堂名。
同是风尘客,来游百感生。

【注释】

东鲁:春秋时鲁国的都城。郭(ɡuō):外城。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将成都府改名为“成都”,并在城西筑有宫室,以备不时之需,称为“皇城”。

大夏:古国名,战国时在今新疆东部一带,汉时属西域都护府。

同是风尘客:指诗人自己和杜甫一样都是漂泊天涯的游子。

【赏析】

公元763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杜甫从阆州(今四川阆中)来到成都,游览了浣花溪畔的草堂,写下了这首诗。诗题中的“谒少陵石刻像”即指杜甫的祠堂。

首二句写自己和杜甫的同乡,以及他们所居之地不同而各有千秋胜景。首句点明地点,交代了诗人来成都的原因。杜甫原籍河南巩县,因家贫,曾寄居在蜀地的亲戚家中,后在成都定居,因而成都成为他的故乡。第二句说明杜甫的祠堂也在成都。“东鲁”指杜甫故里山东郡县,“郭”是外城,这里借指家乡。“今上锦官城”是说现在的成都城比杜甫当年居住时的成都城更繁荣、昌盛。两句用“昔”字领起,“今”字领起,一扬一抑,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又表达了他对成都城的热爱。三、四句承前启后,由“祠”及“石刻像”,进一步写出了杜甫祠堂的历史地位。“居然大夏庇”的意思是杜甫的祠堂庇护着大夏,这一句表明祠堂的宏伟壮丽与它的历史作用。“仍旧草堂名”意思是说杜甫的祠堂仍然保留着“草堂”这个地名,表明杜甫的祠堂和草堂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在成都期间,曾在草堂居住过,所以后人就把他住过的草堂称为“草堂”。“同是风尘客”的意思是说今天来的都是像杜甫一样的流落天涯的游子,这句既是说自己也是在表达杜甫当时的情况。

五、六两句承上启下,由祠堂写到自己的感慨。“居然”二字,既写出了杜甫祠堂的雄伟壮观,又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祠堂深深的敬仰之情,“仍旧”二字则表明杜甫祠堂和草堂之间的紧密关系。“草堂”之名,是由杜甫所定的,而杜甫又是在草堂中度过不少时间的,因此杜甫祠堂和草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甫晚年在成都草堂定居之后,便专心致志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作品《秋兴》、《登高》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是在草堂中写成的,可以说杜甫草堂就是他在成都诗歌创作的大本营。杜甫去世后,唐肃宗下诏在原草堂处建杜甫祠堂。杜甫祠堂建成之后,杜甫的名字也随之传扬开来,人们纷纷前来瞻仰,从而使得杜甫祠堂和草堂名声大振。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之言。诗人来到杜甫祠堂,不禁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来游”二字表明杜甫祠堂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瞻仰。而诗人作为杜甫的同乡,又亲眼看到了杜甫祠堂的辉煌成就,心中自然充满了自豪之感。然而,诗人也深知自己的才学远不及杜公,所以尽管他内心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但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而已。

这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广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先贤杜甫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感慨之意,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同时,这首诗还通过描绘杜甫祠堂的建筑风貌及其历史地位,进一步烘托出了杜甫的伟大形象,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杜甫作为“诗圣”的地位与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