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飞花水上游,翠蛾双锁对沙鸥。
塞垣草没三韩路,野戍风凄六月秋。
渤海频流思母泪,连山不断背乡愁。
伤心漫谱琵琶怨,罗袖香消土满头。

【注释】

薄命:命运不好,多有不幸。飞花:落花。水上游:水中飘流。翠蛾双锁:指女子的眉毛。对沙鸥:面对着飞翔的鸥鸟。“三韩”泛指北方。野戍(shù):边塞上的堡垒或哨所。渤海:古郡名,今河北景县一带。频流:不停地流淌。土满头:头发被风吹散了,尘土遮满了头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和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题驿壁”为题,借写景抒情的方式表现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薄命飞花水上游”,诗人用“薄命”二字点明自己的一生多灾多难。接着又写道“飞花水上游”,说明自己漂泊无依、四处流浪,在水上飘流。这里既写出了自己的身世飘零,又渲染了一种孤苦悲凉的氛围。

第二句“翠娥双锁对沙鸥”,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翠娥,即翠眉如画的女子,这里代指自己的妻子。诗人的妻子正对着沙鸥,而他却只能在驿壁上题字。这一句中“双锁”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愁态。

第三句“塞垣草没三韩路”,是全诗的关键,也是重点。这里的“三韩路”指的是古代通往朝鲜半岛的三条路线——由辽东到平壤的陆上丝绸之路,由登州至平壤的海上航线,以及从大同府经宣府、居庸关到开平等处的官道。诗人在此用“三韩路”比喻自己身处之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野戍风凄六月秋”,继续描写诗人所处的环境。野戍是指边疆的营垒。诗人站在驿站上,望着远方的野戍,不禁想起了家中的亲人。此时正值六月,风也变得凄冷起来,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第五、六句“渤海频流思母泪,连山不断背乡愁”,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渤海,即今天的辽宁一带,诗人在这里不断地流着思母之泪。连山不断,形容故乡的山峦连绵不绝。背乡愁,则是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伤心漫谱琵琶怨,罗袖香消土满头”,是全诗的高潮和总结。诗人在这里将自己的痛苦倾诉了出来,用琵琶来演奏心中的哀怨,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他的罗袖已经被风沙磨得没有了香味,只有土尘沾满了他的发髻。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和无奈,又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边塞的生活和思乡之情,展现了一个多灾多难、孤独凄凉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