岿然古刹閟深窈,败瓦残碑苔藓绕。入门但觉风萧森,壁扫千竿犹袅袅。
高低仅辨烟墨痕,寻丈欲凌霄汉表。叶疏枝劲态绝秀,凤翥龙飞骨尤矫。
古来妙手岂乏人,风骨能如仲姬少。散朗雅有丈夫气,放和笔此间作丛筱。
年深可惜剥蚀多,黯处如昏明处晓。当时松雪亦好事,萧寺偕来耐烦扰。
潇湘之景更模糊,缅想襟期神愈渺。人天尚藉拥护力,遗迹莫随尘劫了。
【注释】
天圣寺:在今江西九江市。管夫人:不详,据《宣和画谱》卷八引陈继儒《妮古录》,为宋代画家。
岿然古刹:高峻雄伟的寺庙。
閟(bì)深窈:幽深隐蔽。
苔藓:苔痕,青绿色。
壁扫千竿:墙壁上长满了竹子。
袅袅:形容竹的姿态优美。
烟墨痕:指笔势飘逸,有如烟雾般飘忽。
欲凌霄汉表:形容竹子高耸入云,仿佛要飞上高空。
叶疏枝劲:形容竹子叶子稀疏、树枝挺拔。
骨尤矫:骨节特别有力。
仲姬:指汉代张仲景的妻子吴氏,字仲姬。
散朗:潇洒开朗。
放和:放纵自如。
萧寺偕来:指与萧寺一起来访。
潇湘之景:指潇水和湘水的景色。
缅想襟期:思念胸怀志向。
人天:指人间与天界。
尚藉拥护力:还需要依靠支持力量。
尘劫:佛经中所说的劫难,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画家管夫人的一首题画诗。诗中通过赞美天圣寺壁上的竹子,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豁达的情怀。
第一句“岿然古刹閟深窈”,开篇便描绘出一座古老而深幽的寺庙。这里的“古刹”指的是佛教寺庙,“閟深窈”则表示寺庙深处幽暗而深邃。这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
第二句“败瓦残碑苔藓绕”,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细节。这里的“败瓦残碑”指的是寺庙中的残破瓦片和破损的碑石,而“苔藓绕”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些建筑物被岁月侵蚀后的沧桑感。这一细节描绘既展现了寺庙的历史沉淀,又为后面的描绘做好了铺垫。
第三句“入门但觉风萧森”,则是诗人进入寺庙后感受到的一股冷清气氛。这里的“风萧森”形容空气沉闷,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描述不仅营造了一种寂静的氛围,也为后面的描绘埋下了伏笔。
第四句“壁扫千竿犹袅袅”,则是诗人对寺庙中竹子的形象描绘。这里的“扫”字形象地表现了竹子生长旺盛的景象,而“犹袅袅”则形容竹子摇曳生姿的样子。这个描绘既突出了竹子的特点,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第五至七句则是对竹子整体特征的描绘,强调竹子的高耸入云和挺拔姿态。第八句“叶疏枝劲态绝秀”,则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枝叶特点,既表现了其挺拔的姿态,又传达了其优美的形态。
第九句“凤翥龙飞骨尤矫”,则是对竹子骨节的描述,形容竹子的骨架强健有力,犹如凤凰腾空和龙腾飞一般。这个比喻既形象又贴切,让人感受到了竹子的生命力和威严。
第十句“古来妙手岂乏人”,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大师们的赞美。这里的“妙手”指的是高超的技巧和技艺,而“岂乏人”则是对古人才华横溢的肯定。这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十一至十二句则是对竹子的人格化描写,将其比作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这里的“散朗雅有丈夫气”,形容竹子潇洒开朗、风度翩翩的气质;而“放和笔此间作丛筱”则是指竹子在画家手中自由自在地发挥,成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这句诗既表现了竹子与文人的和谐共处,又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第十三句“年深可惜剥蚀多”,则是对时间流逝带来的自然破坏的感叹。这里的“可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消逝的惋惜之情;而“剥蚀多”则形容时间对大自然的侵蚀作用之大。这句诗既揭示了自然规律的无情,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最后一联“黯处如昏明处晓”,则是对环境氛围的描绘。这里的“黯处”和“明处”分别代表阴暗和明亮的地方,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情景,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无常。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天圣寺壁上竹子的形象描绘,展现了竹子的高耸入云、挺拔姿态以及与文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传递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同时,诗中还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引发对人生无常和自然规律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