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粮闻寇急,御不藉同行。
气并巫山壮,戈随蜀月横。
挺身图报效,抛死计澄清。
昔岭人如在,浣花泣几声。
让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 支粮闻寇急:在粮食匮乏的时候听到了敌军入侵的消息,这反映了一种紧张和危机四伏的情境。
- 御不藉同行:在紧急情况下,人们无法依赖共同生活或合作来抵御外敌。
- 气并巫山壮:形容士气如山一样高大,气势磅礴。巫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象征,代表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英勇的气概。
- 戈随蜀月横:戈(古代的兵器)随着蜀地的月亮而移动,这里的“蜀月”可能是指蜀地的明月,暗喻士兵们在月光下奋勇战斗。
- 挺身图报效:挺身而出,立志为国效力,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 抛死计澄清:愿意为了国家的清平牺牲自己的生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忠诚。
- 昔岭人如在:想象着那些曾经在岭南的人们,如果他们还在世的话,会是怎样的感受。
- 浣花泣几声:想象着那些曾经生活在浣花溪的人们,他们如果还健在,可能会因战争而哭泣。
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并给出相应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 这首诗是一首赠给常太翁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担忧以及对常太翁为国家献身精神的敬佩。
- 首句“支粮闻寇急”意味着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敌人入侵的消息传来,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 次句“御不藉同行”描绘了在危机中,人们无法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敌人的入侵。
- “气并巫山壮”和“戈随蜀月横”都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战士们的英勇和斗志,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
- 最后两句“挺身图报效,抛死计澄清”则是对常太翁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希望常太翁能为国家献身的决心和愿望。
-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背景的描述和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战争年代人民面对国家危机时的英勇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