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土木楚人火,化作飞尘向空堕。汉武不惜柏梁灾,更起建章连馺娑。
熨斗潜移废赤符,渐台一炬无青琐。长乐牛饮面首开,华清象舞腰支亸。
从来奢丽极荒淫,必以兵戈荡堆垛。秦王倒海鞭山才,一宫未成三户夥。
金银珠玉锢骊山,焚林又被牧童祸。生不得居璇宫,死不得葬蓬颗。
昔时可建百丈旗,今日惟见酒帜飘飖柳阴坐。昔时可宴千人帐,今日惟见绣壤平铺麦浪妥。
颇讶夷陵报劫灰,但余德水流澹沱。行人休抱牧之哀,大风乍起扬堀堁。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秦阿房宫的毁灭,来讽喻唐玄宗后期奢靡腐败的生活。
“阿房故址”,点出题意,说明下文要描写的正是秦阿房宫遗址。“秦人土木楚人火”四句,写秦阿房宫的兴废。“阿房”二字,总提下文的阿房宫,为后文铺叙作引子。“秦人土木”二句,写阿房宫建筑的辉煌壮丽。“化作飞尘”,指其毁于大火。“汉武不惜柏梁灾,更起建章连馺娑。”二句,写汉代对秦阿房宫毁灭的痛惜,以及重建新宫的奢侈浪费。“建章”二句,承上启下,写汉武帝建章宫殿,与秦阿房宫相比,更是宏伟壮观。
“熨斗潜移废赤符,渐台一炬无青琐。”“熨斗”即铜熨斗,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曾以五石铜熨斗煮铜水,铸成十二铜人。“赤符”,即符命,古代帝王受命,往往有神异之兆,用赤色绸帛书写,谓之赤符。此指代帝王的圣旨、诏书或符命。“熨斗潜移”,言铜熨斗隐伏不动,而废去赤符。“渐台”,高渐离所筑土台。“青琐”,古门扇上的装饰物,用铜为之,因色似翡翠,又称玉枢。这里指宫阙的门窗。“渐台一炬,无青琐”,言高渐离所筑土台被火焚烧,门扉尽毁,无人可守。这一句,既写出了秦阿房宫的焚毁,又暗示出后来唐玄宗的骄奢荒淫。
下面两句:“长乐牛饮面首开,华清象舞腰支亸。”“长乐”、“华清”皆唐时皇宫名。“牛饮”谓饮酒无度。“面首”,脸庞。“象舞”指舞蹈中的大象。“腰支”谓腰肢柔软。这两句,写唐宫中的荒淫生活。“长乐牛饮”、“华清象舞”都是极不寻常之事,但诗人并未加以谴责,而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揭露了唐玄宗的荒淫腐朽。
“从来奢丽极荒淫,必以兵戈荡堆垛。”“从来”,从过去到现在,泛指历史。“兵戈”,战争武器。“堆垛”,形容山积地高。这两句,概括了历代王朝的奢丽和荒淫,指出唐玄宗的荒淫奢侈,只是历史的必然。“秦王倒海鞭山才,一宫未成三户夥。”这两句,是对秦始皇和唐玄宗的讽刺。“秦王倒海”,指秦始皇焚书坑儒。“鞭山才”,指汉武帝征伐四夷,使边疆万里长城坚固如山。“一宫未成三户伙”,指唐玄宗欲建明堂、天堂,但只建成了一座小楼,而其耗费的钱银却相当于三户人家一年的收入。这两句,既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也讽刺了秦始皇的暴虐。
“金银珠玉锢骊山,焚林又被牧童祸。”这两句,进一步揭露了唐玄宗穷奢极欲的本质。“锢骊山”,即把骊山周围的地方都封闭起来,不许外人进入。“牧童祸”,指放火烧山。这两句,既揭示了唐玄宗穷奢极欲的根源,又暗示出其后果。“生不得居璇宫,死不得葬蓬颗。”这两句,进一步讽刺了唐玄宗。“生不得居璇宫”,即生前无法居住那华丽的宫殿;“死不得葬蓬颗”,即死后也不能入葬在豪华无比的坟墓里。这两句,既是对唐玄宗的讽刺,也是对唐玄宗的嘲讽。
最后两句:“昔时可建百丈旗,今日惟见酒帜飘飖柳阴坐。”“昔时”指往日,“旗”是古代军队用来指挥作战的工具。“百丈旗”,指旗帜高扬,表示严正威武。这两句,既讽刺了唐玄宗的奢侈,也讽刺了他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状况。“今”则反语。“酒帜”指酒旗,“飘飖柳阴坐”,指醉醺醺地在杨柳树荫下坐着。这两句,既讽刺了唐玄宗的昏庸无能,也讽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
全诗以咏秦阿房宫为开端,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层层递进,层层深化;由历史到现实,由表面现象到本质原因,由一般到个别,由外因到内因;纵横交错,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完整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既便于展开议论,又能集中力量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