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披图向余道,谓汝家驹年正早。
曲江春色长安花,尽可研思竞新藻。
朅来相如赋上林,子安春思胸盈稿。
灵均幽怨亦牢骚,行吟泽畔多香草。
即便逍遥物外人,舞雩归咏春风春。
大抵文章大块假,阳和烟景尤为新。
所由少长兰亭集,觞咏至今怀芳辰。
而汝家驹殊不尔,不羡尘红与陌紫。
沉吟独步一林秋,行不行兮止不止。
思清境清兼句清,清新自贵洛阳纸。
无奈风光太瘦生,荻花枫叶愁何似。
古人写物见天真,律以方志应毋此。
我道阿咸意不差,客请静听其无哗。
凉风一夜起天末,疾卷群卉收残葩。
惟有长林绚秋色,漫山红叶山容奢。
晓霜薄晕彩生旭,夕照浓烘艳夺花。
火齐百重赭木杪,珊瑚千尺纷杈枒。
有时萧疏发微响,打头片片飞丹霞。
因思此境成佳节,触景歌思足怡悦。
这首诗是诗人对范家侄子范卿在林中觅句图的题咏。范卿,名不详,可能是范云之兄或其族侄,字卿,南齐文学家,官至尚书令、骠骑大将军等职。
逐句释义:
- 有客披图向余道,谓汝家驹年正早。
“有客”指我,”披图”即观赏画作。“谓汝家驹年正早”是对范卿年轻才高的赞美。
- 曲江春色长安花,尽可研思竞新藻。
“曲江”为长安城内的一条水渠,“长安花”泛指长安城内的花卉。这里表达了对长安春天美景的喜爱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
- 朅来相如赋上林,子安春思胸盈稿。
“朅来”意为来到,“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上林赋》是一篇著名的赋文,描述了上林苑的美丽景色。“子安”指范云,这里借指范卿。“春思”即春天的思念,“胸盈稿”意味着心中充满了创作的素材。
- 灵均幽怨亦牢骚,行吟泽畔多香草。
“灵均”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幽怨”指内心的情感。“行吟泽畔”形容屈原在泽畔高歌悲叹的情景。“多香草”比喻屈原的作品充满香气。
- 即便逍遥物外人,舞雩归咏春风春。
“逍遥”指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舞雩”是古代祈雨的一种仪式,“咏春风春”即歌颂春天的美好。
- 大抵文章大块假,阳和烟景尤为新。
“文章”指文学作品,“大块”指广阔的空间,“阳和”指温暖的阳光。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的思考。
- 所由少长兰亭集,觞咏至今怀芳辰。
“所由”指原因,“少长”即年少时,“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等人所建的聚会场所,后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觞咏”指饮酒吟诗。这里指的是在兰亭聚会时的情景。
- 而汝家驹殊不尔,不羡尘红与陌紫。
“汝家驹”即你,“家驹”在这里用作敬称,“尘红”指红尘俗世的繁华,“陌紫”指路边的紫色花朵。这里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一顾。
- 沉吟独步一林秋,行不行兮止不止。
“沉吟”指沉思,“独步”指独自漫步,“林秋”表示秋天的树林,“行不行兮止不止”意为行走停歇与否皆由心而定,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 思清境清兼句清,清新自贵洛阳纸。
“思清”指思想清晰,“境清”指环境清静,“句清”指诗句简洁明快。“洛阳纸”即用洛阳纸书写的文章,这里比喻文章的品质。
- 无奈风光太瘦生,荻花枫叶愁何似。
“无奈”表示无可奈何,“风光太瘦生”形容风景萧条凄凉,“荻花枫叶愁何似”以荻花和枫叶喻愁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忧愁。
- 古人写物见天真,律以方志应毋此。
“古人写物”指古人创作诗文描绘事物,“天真”指纯真无邪,“律以方志”意指依照地理志书的记载。这里指出古人的创作应该保持真诚和自然。
- 我道阿咸意不差,客请静听其无哗。
“我道阿咸意不差”指我认为阿咸的意思没有问题,“阿咸”可能是指某人或者某人的作品。“客请静听其无哗”意指请客人安静地倾听,不要喧哗。
- 凉风一夜起天末,疾卷群卉收残葩。
“凉风一夜起天末”描述了夜晚凉风突然而起的景象,“疾卷群卉收残葩”意指迅速席卷了所有的花卉。这里表达了自然界的迅猛变化。
- 惟有长林绚秋色,漫山红叶山容奢。
“惟有长林绚秋色”强调了秋季长林的美丽,“漫山红叶山容奢”形容山上满山遍野的红叶如同豪华装饰一般。这里描绘了一幅秋天山林的壮丽画面。
- 晓霜薄晕彩生旭,夕照浓烘艳夺花。
“晓霜薄晕彩生旭”意指清晨的霜气使彩霞显得朦胧,“夕照浓烘艳夺花”则形容夕阳下的景色绚丽多彩,胜过了盛开的花朵。这里展现了日出日落时分的自然美。
- 火齐百重赭木杪,珊瑚千尺纷杈枒。
“火齐”指红色,“赭木杪”意指红色的树梢,“珊瑚千尺纷杈枒”形容珊瑚树高大且枝繁叶茂,参差不齐。这里通过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植物景观。
- 有时萧疏发微响,打头片片飞丹霞。
“萧疏”指稀疏,“微响”意为细微的声音,“打头片片飞丹霞”意指细微的声响从头顶飘落,就像片片丹霞般美丽。这里描绘了自然中的细微之声与美丽景象的结合。
- 因思此境成佳节,触景歌思足怡悦。
“因思此境成佳节”意指因为这样的美景成为了节日,“触景歌思足怡悦”意指看到美丽的景色就足以让人心情愉悦。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美景与节日结合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