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本生于闹,老须偿以间。不难移以入,所赖送之还。
为此诗者其知道,我今读之恨不早。可以大欢喜,无地著烦恼。
可作小神仙,有生博寿考。君不见市上红尘热于火,炙手焚身无处躲。
山中白云懒欲眠,栖松巢鹤皆千年。

【注释】

①“香山”:指白居易,字乐天。

②“闹”,繁华热闹。

③“间”,即空隙、空闲。

④“移”和“偿”,都是“以之”的意思,意为把……作为。

⑤“间中”,指闲暇之时。

⑥“深有味乎其言”,意思是对诗的意境感到很满意。

⑦“赋此诗”,是说作这首诗。

⑧“此诗者”,是说这首诗的作者。

⑨“道”,这里作动词用,是说知道。

⑩“我今读之恨不早”,意思是我现在读这首诗很遗憾没有早些读到它。

⑪“大欢喜”,佛教用语,指得到极大的快乐。这里指心境极为愉快。

⑫“烦恼”,佛家用语,指烦恼事或烦恼心。

⑬“小神仙”,佛家语,指修行到极点时的境界。这里指诗人自己。

⑭“君不见市上红尘热于火”,是说人世间的纷扰像火一样炽热。

⑮“懒欲眠”,形容闲适、悠闲的样子。

⑯“栖松巢鹤皆千年”,是说松树和鹤都有千年寿命,比喻人的寿命很长。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诗,全篇抒发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渴望归隐自然,享受闲适生活的情趣。

首两句“愁本生于闹,老须偿以间”。开头就指出了人生最大的烦恼就是“愁”,而消除烦恼的办法就在于要“生得闲”。“生得闲”就是能够从繁忙烦琐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找到一块清静闲适的地方安身立命,过一种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不难移以入”,“移”通“寄”,“间”通“闲”,即把忙碌的生活寄托在闲适的地方。“所赖送之还”,“送”同“诉”,“还”同“返”,“诉”是告诉,“返”是返回。也就是说,把忙碌的生活告诉给闲适的地方,让它回来安排。这样,忙里偷闲,使人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和愉悦。

接下来两句“为此诗者其知道,我今读之恨不早”。“为诗者”是指写诗的人。这里表明,诗人之所以要写这首咏叹诗,是因为他知道怎样才能摆脱烦恼。“我今读之恨不早”,表明现在读这首诗很遗憾没有早些读到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希望及早听到这首诗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于现在这种忙碌烦琐生活的厌倦之情。

接着两句“可以大欢喜,无地著烦恼”。“可以”同“堪”、“能”,意为能够、能够做到;“著”同“着”、“附”,意为附着、依附。这两句的意思是:有了这样的办法,就可以实现大欢喜,不再有什么地方去依附烦恼了。这两句既是对前面“移以入”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整个诗篇的总结,意谓只有通过“移”和“偿”这两个方法,才能达到人生的大欢喜。

最后两句“君不见市上红尘热于火,炙手焚身无处躲”,“红尘”原指代世俗社会,后多用以指繁华热闹的城市。“炙手焚身”出自《左传》:“焦头烂额,焦手烂脚,焦衣敝食,探汤履刃,然后得之。”这两句是说,你难道没有看到人世间的纷扰像火一样炽热吗?人们忙个不停,忙得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真是无处躲避。这两句既承接前文,又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两联主要写人生烦恼的原因及消除烦恼的方法,最后三句则是写消除烦恼后的人生境界,以及对于这种境界的向往。

中间两联的主旨在于揭示人生烦恼的根本原因是忙。忙则必乱,乱则必累,累则必苦。因此解决烦恼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忙碌的生活寄托在闲适的地方。“移以入”是关键之所在,也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移以入”就是把忙碌的生活寄托在闲适的地方。“所赖送之还”是说,要把忙碌的生活告诉给闲适的地方,让它回来安排。这样,忙里偷闲,使人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和愉悦。

最后三句是说消除烦恼之后的人生境界,也就是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就是“可作小神仙”,也就是能够活得长久。诗人认为能够活得长久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样就不会因为衰老而死去,也就不会因为年迈而失去青春和活力。同时,也因为长生不死而不会因衰老而感到痛苦。所以,能够活得长久也是一种快乐。此外,长寿还能享受到天伦之乐,能够看到子孙成长,能够见到自己一生所作所为的结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总之,能够活得长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是一首咏叹诗,全篇抒发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渴望归隐自然,享受闲适生活的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