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得炎窗暑课馀,寻凉林下步徐徐。
一群鸟集黄梿树,又向先生来背书。
【赏析】
“暑课”,指夏日课业。炎,炎热,这里作动词用。林下,树林底下。黄梿树,一种树名。又向先生来背书,意思是说:一群鸟儿飞落在黄梿树下,又在先生面前背诵经书。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小鸟在林荫下学习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
译文:
夏日课堂结束了,炎炎烈日之下的学习也结束了,我到林间凉亭下漫步,心情舒畅。
一群小鸟飞落在黄梿树上,又在先生的面前背诵着经书。
省得炎窗暑课馀,寻凉林下步徐徐。
一群鸟集黄梿树,又向先生来背书。
【赏析】
“暑课”,指夏日课业。炎,炎热,这里作动词用。林下,树林底下。黄梿树,一种树名。又向先生来背书,意思是说:一群鸟儿飞落在黄梿树下,又在先生面前背诵经书。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小鸟在林荫下学习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
译文:
夏日课堂结束了,炎炎烈日之下的学习也结束了,我到林间凉亭下漫步,心情舒畅。
一群小鸟飞落在黄梿树上,又在先生的面前背诵着经书。
【释义】 秋风突然吹散了海棠的芳香,使我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保护它。我凝视着天空中将折桂的明月,管教我们携手吟咏霓裳曲。 【注释】 1. 口占谕三郎:据《明史·杨士奇传》记载:杨士奇在京城任职时,曾口占诗句“风送秋光到海棠”,以表达他对故国思念之情。此诗为杨士奇的一首口占诗,乙丑即乙丑年(明成化十六年)。 2. 海棠香:指秋天的海棠花盛开时的香气。 3. 费我踌躇:让我犹豫不决。 4. 月中将桂折
注释:在药栏上手持烛火,携着酒杯欣赏芍药,今夜不要当作寻常的观赏。 凭谁计划好留春住,经常对着花朵尽情欢乐。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赏花时的心情和对春天的留恋。诗人手持烛火,携着酒杯欣赏芍药,今夜不要当作寻常的观赏,因为这是春天的最后一天,应该好好珍惜。诗人希望春天能停留,常对花朵尽情欢乐,表达了对春天的依恋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山水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夜晚山中的宁静景色,以及诗人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不随波逐流,也不过于沉溺于世俗,而是以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面对生活。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游山梦:游历山间,梦中进入青山。 2. 东风款款夜窗推:夜晚,微风轻轻推动窗子,送来了春日的暖意。 3. 高枕青山入梦来
【注释】 君子:指竹子。节:枝干。禀生:指本性。凌霄:一种攀附在高树上的藤蔓植物,此处比喻竹子的高耸入云,也比喻君子的气节崇高。 【赏析】 咏物诗往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咏竹小诗也不例外。 开头两句“名称君子美如玉,节禀生初身不屈”,赞美竹子的高尚品质。“君子”是中国古代对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这里用来比喻竹子。“名”就是名声,“称”就是称呼,“玉”是指质地坚硬
这首诗是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如: 1. 荞麦荞麦生成速,凉风播去霜飞熟。 2. 开花结子一何易,为饱凶荒人饿腹。 3. 庚申四月干戈扰,全家九口奔沙岛。 4. 归来冷露滴枯秧,万里西风飘奥草。 5. 踉跄来就老农商,及时荞麦莫彷徨。 6. 千钱一斗买渡江,三升一亩布忙忙。 7. 连宵甘露下高秋,密密银花开满畴。 8. 黑黍枝枝压倒头,刈来不亚稻粱收。 9.
【注释】 识得好生化机:识得天地间生灵的造化规律。 从来不伤微蚁:从来没有损害过微小的蚂蚁。 公然坦荡无妨:毫不掩饰、毫无顾虑。 何必藏头露尾:不要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面目。 【赏析】 《书窗见鼠昼行戏作》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一只小鼠在白天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没有一点顾忌,也没有一点担心,它完全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束缚。诗人看到这种情景,不禁赞叹道:“识得好生化机,从来不伤微蚁”
楝花二首 终于楝子始于梅,花圃应羞与并栽。 蜂蝶知无香艳采,纷纷飞过粉墙来。 注释: 终于:终于开花了。 始于梅:从梅花开始。 应羞与并栽:应该害羞地一起栽植。 粉墙:白色的墙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楝子花的开放为线索,描绘了楝花盛开时的景象和蜜蜂、蝴蝶对其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巧妙地将自然界的万物与人类的情感相联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首句“终于楝子始于梅”
诗句:溪畔谁家放晓烟,如丝如缕绕前川。 译文: 清晨,谁家在溪边升起了袅袅炊烟,那烟雾像细丝一样缠绕在前方的河流之上。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的乡村早晨画面,诗人通过“溪畔谁家放晓烟”这一景象,为读者营造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晓烟象征着新的开始,给人以希望和活力。而诗人紧接着以“如丝如缕绕前川”形象地描绘出晓烟随风飘散的情景,增添了几分柔美和诗意。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景
注释:只因为在春天阴雨连绵的天气,所以烹茶时总担心柴火会因为湿气而难以点燃。晴空下突然看到窗外溪边柳树,还惊讶地想那是不是邻家开始烧晚饭了,袅袅炊烟升起。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篇。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乡村生活的场景。首句“只为春来阴雨绵”,以设问的方式开篇,将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接着,第二句“烹茶常怕湿柴煎”,进一步展示了农民在雨天里的生活状态
西村的荷花池,一亩大如素绢的池塘, 自从我来后,才种上荷花和蒲草。 但被鹅鸭牛践踏,连年未能舒开花苞。 今年行禁,禁止放牧,水清花发美且都; 薰风荡漾青钱浮,不久荷莲将茂盛。 朵朵潘妃步轻盈,亭亭翠盖争前趋。 清香飘散入天衢,晶莹晓露照明珠。 不仅艳丽绝尘区,风光堪比小西湖。 早晨傍晚在陂塘,花容只与老人娱。 可怜偏僻无人赏,常常取酒独倾壶。 画工今代未必无,倩他绘出莲花图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它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珍视圣贤经典、不轻易将知识传授给他人的思想。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圣贤经典素心珍":指的是圣贤的书籍(经典)对于作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们代表了高尚的道德标准和深厚的文化积累。 - "讵肯轻抛借与人":表示作者不愿意轻易地把自己的知识和学问分享给别人,这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
【注释】 甲子:指农历六月初一,即端午。有友数人:友人数人来访。 戏作:即兴之作。承平: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连年烽火眼惊花:连续多年的战乱,让人心如刀割,眼里的花都凋零了。 嘉客:好客之人。云集:像云彩一样聚集。长毛来索茶:长毛,指李自成的农民军;索茶,索取茶叶。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作者在国家大乱、人民疾苦时所写诗作。诗人以“喜得承平可住家”开头,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期盼。然而
小溪碧水涨横滩,蓑笠渔翁钓晓寒。 译文:清晨的小溪碧波荡漾,涨满了横亘的沙滩,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在晨曦中垂钓,享受着寒冷中的宁静。 注释:伊园:即李笠翁。伊园十宜:指李笠翁的十首诗,是作者对李笠翁诗歌的赞誉。横滩:横向延伸的河岸。良友:好的友人。天晚宿:傍晚时分住宿。雨馀看:下雨之后欣赏美景。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自然景色和友情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小溪、横亘的沙滩
【注释】 有感:有所感触而写成的诗。何用多情测未然:为何要用感情去猜测未来的事情。月缺月圆原是月:月亮盈亏变化,本来也是月亮。天晴天雨总由天:天空晴朗或下雨,都是自然的变化,不由人来决定。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景抒情,以月为喻,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无情常在有情先”,说无情的事物总是比有情的事物早出现。诗人把无情之物与有情之人进行对照,从而得出有情不如无情的结论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描绘了一幅清雅淡泊、不图荣利的友情图象,诗人以简洁的文字,把这幅图画刻画得入木三分:友至,我友都从淡以成。家贫不必厚相迎。“友至”,指友人来访;“淡以成”,形容朋友之间交往淡泊,不为名利。“家贫”二句,意谓:贫穷之家不必过分讲究接待客人的礼节;即使只有冷茶招待客人,也算情意深长。 【答案】 ①我友都从淡以成——我的好友都淡泊于名利。 ②家贫不必厚相迎——家中贫寒
【注释】: 三月晦日,即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芍药,一种花卉。秉烛携樽,手持蜡烛、酒具来到芍药花旁。就药栏,指在花旁。今宵莫作等闲看,今夜不要当作平常来看待。等闲看,漫不经心地看着。凭谁计好留春住,有谁能想办法留住春天呢?凭谁,向谁说。常对花容尽醉欢,经常对着花儿的美丽容颜而沉醉不已地欢乐。 【赏析】: 《三月晦夕赏芍药》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一首。此诗描写的是诗人赏月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