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岭闻风篁,凄韵杂飞溜。
缘岩将百转,仄径回疏秀。
遥梯白云封,近见红日漏。
登顿蒙翳深,夹林华鬘覆。
细泉绕其根,澄泓媚石甃。
岩花共鲜新,古翠纷缛绣。
空色妙不延,神景惬无旧。
想像东坡翁,高人此缔构。
去住本无家,风流不可复。
莫辨虎溪踪,谁识归隐窦。
我亦莲社徒,欲去恋孤岫。

【解析】

此诗写自风篁岭至龙井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隔岭”“凄韵”等四句写风篁岭上闻声、观形、察情。“缘岩”“将百转”二句写登高远望。“遥梯”“近见”二句写登顶望远。“登顿”“蒙翳深”二句写俯瞰。“细泉”“华鬘”二句写仰视。“岩花”以下五句写俯仰之间,感受自然美景。“空色妙不延”一句写景中之景,是全诗的主旨。最后两句写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自己的情怀。本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答案】

译文:隔着山岭听见风吹竹林的声音,声音凄清而幽远,像飞流直下的小瀑布。顺着山崖走,有百余处转弯,山路狭窄曲折,回环婉曲。远处的白云被封住,近处的红日漏出云层。登山时,陡起陡落的山路使人感到迷惑;登顶后,浓密的树林里阳光斑驳地照射下来。细泉在岩石的根上绕来绕去,清澈明净,石砌的泉水池显得格外娇媚。山上的野花和古树相映成趣,色彩斑斓如锦绣。整个景色空灵美妙,不可久留。神妙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旧时的意境已无踪影。想那苏轼先生也曾到过此地,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曾在这里结庐隐居。我来到这虎溪旁,不知该往哪儿去,谁能识别归隐者的踪迹。我也成了一位喜欢莲花的信徒,打算离去却又依恋着孤峭的山峰。赏析:

首联:“隔岭闻风篁,凄韵杂飞溜。”诗人先从听觉角度写景,听到的是风篁岭上的风声和飞瀑的水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的画面。

颔联:“缘岩将百转,仄径回疏秀。”从视觉角度写景,写出了山路盘旋曲折的情况。

颈联:“遥梯白云封,近见红日漏。”诗人又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写出了站在高处看到的云海和太阳,这是由远景逐渐过渡到近景的变化。

尾联:“登顿蒙翳深,夹林华秝覆。”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景,写出了诗人登上高峰后的所见景象,这里用“深”字突出了云雾缭绕的特点。

“细泉绕其根,澄泓媚石甃。”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景,写出了细泉环绕在山岩根部的情景。

诗人又换一种写法:“岩花香共鲜新,古翠纷缛绣。”诗人又从嗅觉角度写景,写出了山岩间生长的花朵散发出香气,以及苍翠的树叶如同刺绣般层层叠叠。

然后是:“空色妙不延,神景惬无旧。”诗人再次从嗅觉角度写景,写出了空灵的景色无法延长,而神妙的境界让人感到愉悦,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过。

最后诗人又换了一种写法:“想像东坡翁,高人此缔构。”诗人开始发挥想象,想象东坡先生也曾来到此地,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曾在这里结庐隐居。

最后两句:“去住本无家,风流不可复。”诗人总结了自己的心情和体会。既然身处自然之中,那么去留也就无所谓了,因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如此迷人,以至于人无法再回归到世俗之中去了。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