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乘晓霜气,菜如人意浓。我作《野圃记》,渺焉想前踪。
结构改面势,平揖近远峰。独留山口光,纵此水际筇。
枯荷仍小桥,插棘展长墉。四边菊花水,一于此榻供。
所以山桃后,来必乘晚菘。
【赏析】
此诗当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诗人游毕园之后。时值深秋,霜降已至。野圃在苏州虎丘附近,诗人曾作《野圃记》一文。“菜如人意浓”四句写自己到野圃后,见菜畦里长满了蔬菜,十分茂盛,与诗人所期待的一样。“我作《野圃记》,渺焉想前踪”,诗人感叹自己的《野圃记》写得不如前人的好。“结构改面势”二句写自己来到山口,看到远处山峰高耸,近处峰峦平揖;再往里走,只见山脚下有小溪潺潺流过。这几句写景,笔法自然,不着痕迹。“独留山口光,纵此水际筇”。诗人站在山口远眺,只见山口处阳光照射,水边有一只竹杖横放。“枯荷仍小桥,插棘展长墉”。“枯荷”二句写野圃中的小桥和长墙,小桥下有枯荷倒影映在水中,而长墙上长着几丛荆棘,挡住了视线。“四边菊花水,一于此榻供。”诗人坐在桌旁,四周是菊花,中间是一盘清茶,十分惬意。“所以山桃后,来必乘晚菘。”诗人感叹自己来的时候,正是山桃花盛开的时候,而离开时又是傍晚,正赶着吃新采的青菜。
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质朴,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