塍南塍北秋草黄,溪前溪后秋虫凉。
野棠留艳绚春色,丛桂着花摇古香。
薜荔墙低间修竹,时有书声出茅屋。
枕流三尺眠小桥,照水间鸥白于玉。
置身如在西湖间,只愁绕郭无青山。
高槐大柳老松树,缭绕屈曲成烟鬟。
长风吹凉沁诗骨,树顶苍茫一峰立。
为问山从何处来,天遣奇云插空碧。
诗句释义及赏析:
塍南塍北秋草黄,溪前溪后秋虫凉。
塍(chén)南:田埂的南边。
塍北:田埂的北边。
塍:田间的水沟或田埂。
塍南北边是一片黄色的秋草,溪水前后传来阵阵秋天的虫鸣。野棠留艳绚春色,丛桂着花摇古香。
野棠:野生的棠树,通常指一种开黄花的树木。
着花:开花。
摇古香:散发出古代的美香。
野棠在秋天依然鲜艳如春,丛中的桂花散发着古老的香气。薜荔墙低间修竹,时有书声出茅屋。
薜荔:常绿攀缘植物,其叶子呈长椭圆形。
修竹:竹子长得又直又高。
书声:指读书的声音。
薜荔缠绕在矮墙上,修长的竹子在其间生长,偶尔可以听到读书的声音从简陋的茅屋中传出。枕流三尺眠小桥,照水间鸥白于玉。
枕流:躺在流水上休息或睡觉。
三尺:约一尺宽。
小桥:简单的拱桥。
照水间鸥白于玉:水中映出了飞翔的鸥鸟像玉石一样洁白。
在小桥下躺着,望着流水,听着鸥鸟的叫声,感受着水的凉爽。置身如在西湖间,只愁绕郭无青山。
置身于此仿佛身处美丽的西湖之中,可惜周围的山峦没有绿色的青山。
郭:外城,即城外。
青山:绿色的山峰。
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周边环境美景的渴望。高槐大柳老松树,缭绕屈曲成烟鬟。
高槐、大柳、老松树:三种不同的树木。
缭绕屈曲:曲折盘旋的样子,形容树枝盘绕交错。
烟鬟(huán):发髻如同烟云一般袅袅升起的样子。
描述了高大的树木环绕着村庄,弯曲的枝条形成了宛如烟雾般的发髻。长风吹凉沁诗骨,树顶苍茫一峰立。
长风:强劲的风。
凉沁诗骨:寒冷的风让人感觉清凉,并透入骨髓深处。
树顶苍茫:树木顶部笼罩在朦胧中,显得苍茫而遥远。
一峰立:山峰独立在那里。
通过秋风和树影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孤独而高远的意境。为问山从何处来,天遣奇云插空碧。
为问:为何要问?此处表示好奇。
奇云:奇异的云彩。
插空碧:插入天空的绿色之中。
询问这些奇异云彩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似乎是从天而降,把天空染成了一片清澈的碧蓝色。
译文:
田野间的小路两旁,秋日金黄色的草丛中,溪流的两侧传来了秋天虫鸣的声音。远处野棠花开得如此艳丽,就像春天的色彩;近处丛生的桂花散发出淡淡的芳香,仿佛古时的馨香。篱笆旁攀援的薜荔与矮墙相依,修长的竹子在墙根生长,偶尔能听到从简朴的茅屋传来的书声。躺在小桥下的流水旁,听着水声,看着水中飞翔的鸥鸟,它们洁白的身影在水面上闪烁,美得就像玉石一般。仿佛置身于西湖般美丽的地方,只是周围环绕的山景缺少了那些翠绿的青山。高大的槐树、粗壮的柳树和苍老的松树,它们盘旋交织在一起,仿佛烟雾缭绕的头发一般。强劲的风吹过,带来一丝丝凉意,仿佛深入到骨髓里;树顶上的云雾弥漫,远处山峰独立在那里,仿佛一座座青翠的山峰矗立在天际。最后,诗人忍不住发问: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似乎像是天帝特意送来的礼物,将天空都染成了碧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田野和山林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动静结合的自然风景画卷。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了秋日田野间的种种细节,如金黄色的草丛、潺潺的溪流、盛开的野棠花、飘香的桂花等。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秋日的美好与宁静。同时,诗歌中穿插了对人物活动的描绘,如读书声、书声、书声等,以及自然与人文的互动,如“时有书声出茅屋”等,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野棠留艳绚春色”,“长风吹凉沁诗骨”,以及“为问山从何处来”等,使整首诗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