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岭崎岖道,游人蹑屐行。
跻云穿树隙,踏石越浮坪。
野鸟半知类,山花不识名。
登临望无极,莽苍色纵横。
凤山道中
在崎岖不平的凤岭上,游览的人踏着木屐行走。
登高攀云,穿过树丛缝隙,越过浮云之上的平地。
野生鸟儿半知道它同类,山花却不知道它的品种。
登上高处极目远望,莽苍之色纵横交错。
注释:
凤岭:凤山。
蹑(niè)屐行:穿木屐行走,是古代游人登山时所穿的鞋。蹑,踩。
跻(jī):登。
穿:通过。
陟(zhì):登。
浮坪:浮云之上的平地。
野鸟:指山林中的飞鸟。
莽苍色:指树木丛生,色彩苍茫的样子。
赏析:
《凤山道中》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之一。这首诗写诗人登山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感受,抒发出诗人内心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景之中。同时,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首联“凤岭崎岖道,游人蹑屐行。”描绘了山路的险峻和游人们攀登的情景。这里用“凤岭”作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而“游人蹑屐行”则写出了游人对这美丽景色的向往之情。
颔联“跻云穿树隙,踏石越浮坪。”进一步描绘了游人攀登过程中的艰难与不易。这里用“跻”、“穿”、“踏”、“越”等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游人的攀登过程。同时,“浮坪”一词也暗示了山间的道路并不平坦。
颈联“野鸟半知类,山花不识名。”则写出了自然界中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这里的“野鸟”和“山花”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半知类”则表明了这些动物虽然能够感受到同类的存在,但并不能完全理解它们的语言和行为。而“不识名”则揭示了山花虽然美丽但却无法命名的特点。
尾联“登临望无极,莽苍色纵横。”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之情。这里的“登临望无极”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站在山顶上俯瞰四周的景象,那种辽阔无垠之感让他心生感慨。而“莽苍色纵横”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凤山道中》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成功地将读者引入了那美丽的山景之中。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