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米三百钱,皑皑才一斗。
聚囷渔利家,乘此夸其有。
台人不皆贫,亦岂尽富厚。
菜色叹时艰,枵腹绝薪槱。
官司榜平粜,人趋惟恐后。
一丁米三升,鞭扑惊且走。
攒簇拥吏胥,蒙怒不厌丑。
公廷散未了,挈稚且扶耇。
谁谓台阳地,盈阡更累亩。
名为产米乡,亦有饥人否。
闻道昔先民,馀三在耕九。
贮粟预为计,丰储多聚朽。
今人何不然,岁歉辄搔首。
谓是俗纷华,虚糜费已久。
所以无盈馀,饥来罄瓦缶。
穷庐有寒士,捉襟常见肘。
米贱扬糠秕,米贵悬杵臼。
三炊虽举火,茹草兼饭糗。
一闻米价高,叹息谋莱妇。
高堂有老亲,幼子尚黄口。
仰事与俯畜,诗书非琼玖。
欲卖不值钱,换米祇取咎。
洋洋泌水清,乐饥且自守。
海日高扶桑,光华照户牖。
春色不我靳,绿到门前柳。
颇爱陶潜节,慷慨莫相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流芳的《买米》。诗中通过描写买米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们的困苦生活。下面是诗句、译文、关键词注释和赏析:

译文

  1. 在市场上买了三百文钱的米,却只有一斗。
  2. 聚集在囤积居奇的商人家中,借此夸耀自己家产丰富。
  3. 台州人中并非都贫穷,也不是都富有。有些人虽然菜色叹时艰,但肚子仍然空空如也。
  4. 官府已经发布公告进行平粜,人们争相前往购买,唯恐错过机会。
  5. 一丁(指一个劳动力)的米有三升,被官吏用鞭子抽打赶出去。
  6. 人群拥挤着跟随着官吏,他们生气到不愿露面的地步。
  7. 公堂上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就拖着幼小的孩子和年老的人。
  8. 谁说台湾是一个富裕的地区呢?田间阡陌上还是一片片田地,而不是连成一片的稻田。
  9. 名为产米之地,其实也有饥饿的人。
  10. 听说过去先民们,余三(指剩余的粮食)用来耕种九亩田。
  11. 预先储存粮食,是为了备荒之需,多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12.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每逢歉收之时,都会感到束手无策。
  13. 他们认为是俗物繁复华美所致,虚耗了很多钱财很久了。
  14. 因此没有多余的积蓄,一旦饥荒来临,只能空口说大话,甚至只能用瓦缶盛饭充饥。
  15. 贫困之家有穿着破烂衣服的人们,他们常常捉襟见肘。
  16. 粮食贱时糠秕扬散,而粮价贵时,人们只好悬杵臼准备舂米。
  17. 即使煮了三顿饭,也只能吃干草和糗食。
  18. 一听粮食价格上涨,就会叹息并计划如何养妻育儿。
  19. 家中高堂上有老亲,幼子尚且是黄口小儿。
  20. 要供养父母以及子女,读书作文不是贵重物品。
  21. 如果想要卖掉不值钱的米,只会换来责备。
  22. 清澈明亮的泌水流淌,我宁愿挨饿也不浪费粮食。
  23. 太阳高悬在扶桑树上,光芒照耀着窗户。
  24. 春日里的色彩并不吝惜给我们,门前柳树绿到了尽头。
  25. 我非常喜爱陶渊明的节操,慷慨地表示不会辜负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场景。诗人通过卖米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不均和阶级矛盾。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是李流芳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