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明照新竹,苍翠成琅玕。
竹间惊宿鸟,飞入白云端。
云端高万里,应怯天风寒。
寒风尚可持,此去路漫漫。
想君对清夜,思我坐愁叹。
愁叹亦何益,凄恻中心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它描写了作者在送别淮上诸故人时的感慨之情。全诗如下:
日明照新竹,苍翠成琅玕。
竹间惊宿鸟,飞入白云端。
云端高万里,应怯天风寒。
寒风尚可持,此去路漫漫。
想君对清夜,思我坐愁叹。
愁叹亦何益,凄恻中心醉。
注释与赏析:
日明照新竹,苍翠成琅玕。 - “日明”指的是太阳明亮照耀着新长的竹叶,“苍翠成琅玕”形容竹子的青翠和美好。琅玕是一种美玉,这里用来形容新长出的竹叶。
竹间惊宿鸟,飞入白云端。 - 这句描绘了夜晚时分,鸟儿从竹林中飞入云层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云端高万里,应怯天风寒。 - 这里提到“云端高万里”,暗示着天空的高远与辽远,同时通过“应怯天风寒”表达了对于寒冷气候的畏惧。
寒风尚可持,此去路漫漫。 - 尽管天气寒冷,但旅途依然漫长,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不舍。
想君对清夜,思我坐愁叹。 - 这里的“想君”和“思我”表明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朋友,内心的忧愁和叹息。
愁叹亦何益,凄恻中心醉。 - 尽管有忧愁叹息,但这些都无用,反而更加增添了内心的痛苦。最终,诗人选择沉醉其中,以酒消愁。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送别故人的复杂心情。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巧妙地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将离别的痛苦、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融入其中。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