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从虎尾北鸡笼,建邑当年议颇同。
地逼诸番宜扼吭,址因故镇更称雄。
天心悔祸民更始,帝德昭明日在东。
寄语王官好着意,无忘前事旷天工。
【注释】
1.南从虎尾北鸡笼:指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时,曾以长安为“东都”,洛阳为“西都”,而以江陵为“南都”、“中都”,建业为“北都”。后遂有“五都”之称。
2.建邑当年议颇同:指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时,建宁公主出嫁于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公主临行前与南诏王异牟寻商议,决定双方在建都城(治所在今昆明)建立友好邻邦,共同防御吐蕃的侵犯。
3.天心悔祸民更始:指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后期,由于宠信方士李林甫、杨国忠等,造成政局混乱,民不聊生。唐玄宗感到内疚,于是采取一些措施,使国家逐渐安定下来。
4.帝德昭明日在东:指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晚年,由于宠信杨贵妃,荒于政事,朝政日非。但唐玄宗仍能知人善任,委政于贤臣,使国家逐渐走向强盛。
5.寄语王官好着意:指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晚年,由于宠信安禄山、哥舒翰等,导致唐朝与安史叛军之间的战争。后来唐玄宗派郭子仪等人率军讨伐,终于平定了叛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描写唐代的一段历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全诗分为四段,每段都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第一段主要描绘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局势。诗人通过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描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同时,也通过对比南北两都城的设置,展现了唐玄宗对不同地区的重视和关心。
第二段主要描绘了唐玄宗与南诏王异牟寻的友好往来。诗人通过对这次交往的背景和过程进行描述,表达了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向往和期待。
第三段主要描述了唐玄宗后期的政治状况。诗人通过对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危机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同时,也通过比较当时的统治者和自己的选择,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现实政权的失望。
第四段主要描述了唐玄宗晚年的决策和行动。诗人通过对郭子仪等人的赞颂和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正义和和平的渴望和对邪恶的斗争的决心。同时,也通过对比战争的结果和历史的评价,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