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甲申岁,法夷寇南瀛。
公自平发逆,久叹髀肉生。
英雄乘时势,系越更请缨。
四郊刁斗急,虎帐夜不惊。
胜败乃常事,深谋功竟成。
遂令彼金人,畏惧岳家兵。
莫云修武备,海岛便升平。
百年开草昧,政教未风行。
凶番赖以抚,田赋赖以清。
汽车行陆舟,电火不夜城。
顽民忽梗化,揭竿辍芸耕。
即为尧舜民,宁免租税征。
处士亦横议,时作不平鸣。
用夷以变夏,毋乃妄讥评。
斯人已不见,治绩犹分明。
创始畀后人,文献有馀荣。
斜日登大墩,古城址已倾。
岿然北门楼,寄我古今情。
【赏析】
此诗为追怀刘壮肃公所作。刘壮肃公即南宋名将刘光世,字平叔,庐陵永丰(今江西上饶)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知楚州。他抗金有功,曾率军大破金兵于淮北。但因主和误国,又遭投降派陷害而被贬。此诗作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时诗人已78岁。刘光世一生以抗金有功而著称,但他晚年却因主和误国的罪名而被贬谪。此诗就是诗人对此表示不满和惋惜之情。
首联:“忆昔甲申岁,法夷寇南瀛。” 回忆了当年(甲申年)法夷侵犯我国南方边境的往事。“甲申”是干支纪年之一,此处指代北宋末年。“法夷”是指金朝军队。“寇南瀛”即侵犯我国的南部边疆地区。
颔联:“公自平发逆,久叹髀肉生。” 描述了刘光世平定叛乱后,感叹自己多年没有立功而感到失望的心情。“平发逆”指平定叛乱,“发”通“伐”,“平发逆”即讨伐叛乱。“久叹髀肉生”意为长期征战未能立下战功,以至于连大腿上的脂肪都长出来了。
颈联:“英雄乘时势,系越更请缨。” 表达了英雄豪杰在时局动荡中挺身而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乘时势”指抓住时机,“系越”即扣住机会,“更请缨”即请求出力。
五联:“四郊刁斗急,虎帐夜不惊。” 描述了边疆戒备森严,日夜警惕的情景。“四郊”指四周的边陲地区,“刁斗”古代军中用来夜间报时的器具,此处借指军警。“虎帐”指军帐,“夜不惊”意为夜晚警戒严密,毫无惊慌失措之感。
八联:“胜败乃常事,深谋功竟成。” 表达了战争胜负是常有的事,只要深思熟虑,最终一定能够成功。“胜败乃常事”意为战争的胜利和失败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深谋功竟成”意为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
十联:“遂令彼金人,畏惧岳家兵。” 表达了金朝军队对岳飞军队的恐惧和敬畏。“彼金人”指金朝军队,“岳家兵”即岳飞的军队,这里的“岳家”指的是岳飞的家族或门第。“畏惧”意为害怕、畏惧。
十一联:“莫云修武备,海岛便升平。”表达了不要仅仅注重军事备战,而应该更加注重民生安定的观点。“莫云”即不要说,“修武备”指加强军事准备,“海岛便升平”意为即使没有海岛也能实现和平稳定。
十二联:“百年开草昧,政教未风行。”表达了国家历经百年仍处于蒙昧状态,政治教化尚未得到普遍推行的状况。“百年”意为经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开草昧”指国家刚刚从蒙昧时期走出来,“政教未风行”意为政治教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行。
十四联:“凶番赖以抚,田赋赖以清。” 表达了少数民族依赖国家的安抚政策得以生存和安定,同时国家的税收也得到了清理。“凶番”指少数民族,“赖以抚”指依赖国家的安抚政策得以生存和安定,“田赋”指农业税,“赖以清”意为国家的税收也得到了清理。
十六联:“汽车行陆舟,电火不夜城。” 描绘了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象。“汽车行陆舟”即汽车可以在陆地和水上行驶,“电火不夜城”意指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火一样。
二十联:“顽民忽梗化,揭竿辍芸耕。”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突然转变态度,放弃耕作而举起反抗旗帜的情况。“顽民”指顽固的农民,“梗化”即转变态度,“揭竿辍芸耕”意为放下手中的农具,拿起武器起义。
二一韵:“即为尧舜民,宁免租税征。”表达了如果成为像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那么百姓就不会遭受租税负担。“尧舜民”指贤明的君主统治下的人民,“宁免租税征”意为百姓不会遭受租税的负担。
尾联:“处士亦横议,时作不平鸣。”表达了有才能的士人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发出不满的呼声。“处士”指有才能的士人,“横议”指发表见解,“不平鸣”意为不满现状的呼声。
整首诗通过回顾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和忧虑。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感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