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城北一孤坟,云是先朝旧督臣。
冢中断碑题汉字,路旁荒草拜行人。
沧波呜咽三江戍,碧血凄凉万古春。
一自前军星坠后,至今无复见纶巾。

【译文】

广陵城北有一座孤坟,据说是先朝的旧督臣。坟上断碑题着汉字,路边荒草掩映行客。长江波涛呜咽着向三江戍地回响,碧血染红了一片凄凉的大地。自从前军星坠后,至今无复见纶巾的英豪。

【注释】

过史相国坟:路过史可法的坟墓。史可法(1601—1645),明末清初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曾于崇祯十一年(1638)率师北伐,与吴三桂战于山海关。入清后,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江北,先后克复南京、扬州、瓜州等处。弘光元年(1645年),被执遇害于南京。谥忠肃。史家谓其“抗节不屈,死犹为厉”。墓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郊的广陵城北。

旧督臣:原指旧时的督军大臣。此处指抗清名将史可法。

冢中断碑题汉字:墓碑已断裂,但上面仍刻有汉字。

路旁荒草拜行人:路上生长着野草,行人在此行礼致敬。

沧波:沧海。三江戍:指长江下游的江防要地。

万古春:永远春色,代指春天。

前军星坠后:指明朝灭亡时,史可法阵亡。

纶巾:古代儒生所戴的一种头巾。这里指读书人的装束。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诗中通过描写广陵城北史可法的故居和墓地,表达了诗人对史可法这位抗清英雄的深切缅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首联写史可法故居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广陵城北一孤坟”,点明了史可法墓地的具体位置,同时也暗示了史可法作为抗清英雄的历史地位。“云是先朝旧督臣”,则进一步揭示了史可法的身份——一位曾经担任过清朝重要官职的旧督臣。这一身份使得他成为了明朝的忠诚卫士,同时也是清朝的敌人。

颔联写史可法墓地的景象。“冢中断碑题汉字”,描绘出了墓碑已经断裂,但仍留有汉字的情景。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墓地的荒凉,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路旁荒草拜行人”,则进一步描绘出墓地周边的环境,路旁的荒草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过往行人行礼致敬。这一景象既显得凄凉又充满了庄重的氛围。同时,这也暗示了史可法墓地已经成为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只有行人在这里进行着短暂的停留,表达自己的敬意。

颈联写长江波涛和春天的象征。“沧波呜咽三江戍”,则通过描绘长江波涛的呜咽声,来表达对史可法墓地周围环境的感受。同时,“三江戍”也暗示了史可法墓地所在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碧血凄凉万古春”,则进一步强调了史可法墓地的历史意义。这里的“碧血”指的是他的忠勇和牺牲精神,而“万古春”则意味着这种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永恒的春天。这一形象化的描述既突出了史可法墓地的独特价值,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尾联写史可法墓地的现状以及人们对他的怀念。“一自前军星坠后,至今无复见纶巾。”这句诗表达了一个深沉的主题,即自从明朝灭亡后,再没有出现过像史可法这样的英雄人物。同时,这也是对那些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英勇牺牲的人们的一种怀念和纪念。而“至今无复见纶巾”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深深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史可法这位抗清英雄的深切缅怀之情。通过对广陵城北史可法故居和墓地的描写,以及对长江波涛和春天的象征的运用,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又哀伤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英雄的伟大和崇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