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旷春逾媚,林烟绿一围。
远公容设酒,曾点未成衣。
坐树莺声老,蒸田水气肥。
闲云如有意,故故傍人飞。
春末,张尔戌捕到卿招集李书云、余铨卢王北山三给谏摩诃庵看杏花。
野旷春逾媚,林烟绿一围。
远公容设酒,曾点未成衣。
坐树莺声老,蒸田水气肥。
闲云如有意,故故傍人飞。
注解:
野旷(广阔)
春逾(超过)
林烟绿(绿意环绕的树林)
远公(指慧远禅师,东晋僧人)
容设酒:准备酒宴招待
曾点(苏轼的朋友,宋代文学家)
坐树莺声老:坐在树林中听到黄莺鸣叫的声音显得有些苍老
蒸田水气肥:蒸田里的水汽很浓厚
闲云如有意:悠闲地飘浮着的云好像有意识似的
故故(故意)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当时作者在江西丰城县作知州。词的开头两句写春末的景色。“野旷”二句是说,田野辽阔,春色迷人,四周的树木笼罩着一层绿荫。这两句写出春日农村的美丽,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愉快。
第三句写慧远禅师为文殊菩萨设斋,曾子点与苏轼同游庐山,看到山上风景秀丽,便请慧远禅师设酒款待,并吟咏了一首《庐山歌》。这里用曾子点和苏轼的事迹来衬托自己的心情。
第四句是说,在树林里坐下来,听到黄莺的叫声似乎有些沙哑了。这句写诗人在山林中静坐的情景,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五句写在蒸田旁看到水气浓重,说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第六句写闲云有意无意地飘动,好像是有意接近人一样。这一句既表现了闲云的悠然自得,也反映了作者对闲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