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建塔镇江潮,万弩难胜一柱标。
昔览烽烟愁饮马,今荒榛莽任栖鸮。
老怀凭远馀悲健,寒籁回空振悴凋。
欲向檐前问铃语,冀州丧后更萧条。

【赏析】

《登六和塔》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当时作者在京城,时值王安石变法失败,朝政日趋黑暗,国家一片萧条,而诗人心中却充满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首联“当年建塔镇江潮,万弩难胜一柱标”,意思是说:当年建塔的时候,江海波涛汹涌,万弩齐发也难以射中一根箭柱。这里用“一柱”比喻建塔,突出了建塔的高耸入云;“标”指靶子,这里指箭靶,突出了建塔的宏伟。

颔联“昔览烽烟愁饮马,今荒榛莽任栖鸮”。意思是说:过去看到战火烽烟,心中忧愁,只好喝马酒解乏;现在草木荒芜,野兽横行,只好任由鹰隼栖息。这里的“览”和“饮马”、“栖鸮”三词都暗含着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老怀凭远馀悲健,寒籁回空振悴凋”。“老怀”指诗人自己,“余悲”表示自己的悲伤,“悲健”指坚强不屈的精神,“寒籁”指萧瑟的秋声,“回空”指回响在空中。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已经衰老,但依然胸怀壮志,坚定不屈。

尾联“欲向檐前问铃语,冀州丧后更萧条”。意思是说:想要到楼前敲钟问讯,看看冀州是否已经灭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忧。

全诗通过对六和塔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建塔、观潮、赏花、饮酒等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之中。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萧条,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