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汤绝笔见心期,诗格诚斋不厌卑。
惯以纤新娱俗眼,还将狡狯出偏师。
拔奇却有惊人技,白战曾无寸铁持。
堪羡虞公身死日,堂堂博得一联诗。
【注释】
探汤:比喻极热。见心期:犹言“心期相许”。诗格:诗歌的风格或格调。
不厌卑:不以为低下。纤新:纤巧新鲜。娱俗眼:使庸俗的眼目为之一亮。狡狯:狡猾。偏师:奇兵,出奇制胜之兵力。拔奇:指写诗时能出人意外地写出新颖的诗句。惊技:惊人的技巧。白战:不使用武器的战斗。堪羡:值得羡慕。虞公:指晋朝的桓温。公元373年(太和九年),东晋大将桓温率军北伐,在枋头大败前秦苻坚,收复了被前秦王符坚攻占的洛阳、长安等地。桓温凯旋后,受到朝廷隆重的欢迎。桓温死后,他的儿子桓玄乘机废晋安帝,自己称帝,是为桓楚。当时有人写了一首《咏史》诗,对桓温伐秦取胜作了讽刺性的歌颂。桓玄见到此诗后大怒,下令把作者逮捕入狱。桓玄曾问狱吏:“这首诗是谁写的?”狱吏说:“是一位姓袁的书生写的。”桓玄又问:“他的姓名是什么?”狱吏回答说:“不知道。”于是,桓玄下令将这位书生杀死。
【赏析】
这首绝句是讥讽那些只知逞才卖艺、玩弄技巧的文人之作。全诗用典巧妙,讽刺尖锐,读来令人哑然失笑。
首句“探汤绝笔见心期”,是说作者在创作中追求的是“心期”而不是“心声”,即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实感。这是作者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概括批评。
次句说“诗格诚斋不厌卑”。所谓“诗格”是指诗人的艺术风格和格调。所谓“诚斋”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别号(苏东坡)。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的诗风。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追求高尚的品格,而不应该追求庸俗的格调,即使这种追求被人看做是“卑下”的。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只有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能真正把握生活的真谛和艺术的本质,才能创造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三、四两句说“惯以纤新娱俗眼,还将狡狯出偏师”,是说那些追求新奇、玩弄技巧的文人,往往只是满足于迎合一般庸俗的趣味,而不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者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狡狯”的,即善于出奇制胜,能够用出人意料的手段创造出新的意境和新的境界。这样,作品才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五、六两句说“拔奇却有惊人技,白战曾无寸铁持”。意思是说,虽然作者追求的是“拔奇”,但并非追求空洞的奇思异想,而是追求真实感人的内容;虽然作者是“白战”(指不使用武力的战斗),但并不缺乏“惊人技”(指出色的技巧);虽然作者不善于使用武器,但却能用笔来战胜一切敌人。这两句是说,作者的诗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是因为他能从生活中吸取精华,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他也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美好的艺术境界。
最后两句说“堪羡虞公身死日,堂堂博得一联诗。”虞公,指晋朝名臣王导(字茂弘)。据《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为人谦虚谨慎,从不炫耀自己的才华。他临终前留下遗言:“吾若为尔曹树立名声,不如救儿以成名!”意思是说,如果我给你们树立起一些虚假的名声,还不如救你们一条性命!这里的“一联诗”就是指这首诗。作者赞扬虞公的品德,同时也表示自己决不会追求虚名,而是要追求真实感人的生活内容和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