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乱赘腐儒,斯文极天㭬。
厄年逢在巳,硕果仍见夺。
京曹昔共居,沧海氛巳恶。
果然大轴翻,含生化毛角。
决去我何成,强留翁岂乐。
旧京再相见,温伟惊索寞。
逃禅郁苦悲,精气遂销铄。
区区整齐志,片纸重山岳。
向来桐城宗,所尚义理学。
乾隆四库开,纪戴侈通博。
抑扬汉宋间,持世失扃钥。
惜抱示异同,百鸷见一鹗。
湘乡用绪馀,乾坤再清廓。
饮鸩虽群甘,救死岂无药。
惟翁渫不食,辛勤守衣钵。
验方信昭昭,后起谁寄托。
【解析】
本诗是一首悼念友人的五言绝句。通伯,指俞樾字荫甫。俞樾(1821-1907),清代学者、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春在堂全集》,其中《湖楼笔谈》一书收录了作者对天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和见解,并附以诗文。俞樾一生从事经史考据学研究,其著作《春在堂全书》四十六种,七百余卷,为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之一。他的学问渊深,文章典雅,尤善诗词骈文,是桐城派的后劲。此诗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值戊戌变法失败不久,作者因参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狱中讲学而获罪,遂被革去翰林院编修职衔,遣送回原籍,从此闲居乡里。此诗即为作者在家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俞樾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惋惜。
“世乱赘腐儒,斯文极天㭬。”乱世中的腐儒,文化事业受到压制。《论语·子罕》:“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安国传:“夫子孔子也,以声闻于天下。”木铎,古代乐器名,借指政令,这里指文化事业。天㭬,指天意难测。
“厄年逢在巳,硕果仍见夺。”“厄年”,即晚年,指作者在晚年遭此不幸;“硕果”比喻自己的学问成果。“仍见夺”表示自己学问成果遭到剥夺。
“京曹昔共居,沧海氛巳恶。”昔日与俞樾共事的京城官场如今已变得乌烟瘴气。“京曹”指京城官府或官僚机构;“沧海”喻官场。
“果然大轴翻,含生化毛角。”“果然”,确实如此;“含生”,泛指一切生物;“化毛角”喻腐朽的官宦生活。
“决去我何成,强留翁岂乐。”“决去”,“坚决辞去”; “强留”,勉强挽留。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决心离开仕途的决心。
“旧京再相见,温伟惊索寞。”“温伟”,温良威武之貌;“索寞”,形容人孤独失意,无依无靠。这表达了作者在得知俞樾再次回到京城后所表现的惊讶之情。
“逃禅郁苦悲,精气遂销铄。”“逃禅”,逃避世事;“郁苦悲”,内心充满痛苦;“精气”,指精神与肉体;“销铄”即消蚀消散。这表达了作者因官场失意而遁入佛门的内心痛苦和身体疲惫。
“区区整齐志,片纸重山岳。”“区区”谦词,这里指自己的学识浅薄;“整齐志”,整理自己的学术主张;“片纸”,书信;“重山岳”比喻书信的内容重要。这表达了作者对俞樾寄来的书信的感激之情。
“向来桐城宗,所尚义理学。”“桐城”,今安徽桐城,古县名;“桐城宗”,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文人学派;“义理”指儒家经典学说。这表达了作者对桐城派文人学派的怀念之情。
“乾隆四库开,纪戴侈通博。”“乾隆”,清朝皇帝弘历(即乾隆)的年号;“四库”,指乾隆皇帝命编纂的《四库全书》。“纪戴”,即记载帝王的功德;“侈”,“过于”;“通博”指广泛。这表达了作者对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的赞扬之情。
“抑扬汉宋间,持世失扃钥。”“抑扬”,犹起伏,指变化;“汉宋”指汉代与宋代;“持世”,掌握时代;“扃钥”指钥匙,比喻控制局势的关键。这表达了作者对汉宋文化之争的看法。
“惜抱示异同,百鸷见一鹗。”“惜抱”指俞樾;“异同”,指不同意见;“百鸷”指各种观点;“一鹗”,指一只老鹰,比喻眼光敏锐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俞樾独到见解的赞赏之情。
“湘乡用绪馀,乾坤再清廓。”“湘乡”,即湖南长沙,作者曾任湖南巡抚幕僚;“用绪馀”指利用剩余时间继续著述;“乾坤”,指宇宙天地;“清廓”意谓清静空旷。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饮鸩虽群甘,救死岂无药。”“鸩”,传说中能杀人的鸟;“饮鸩”,比喻误信谗言;“群甘”指大家甘愿受欺骗;“救死”,指解救他人生命;“无药”,指没有解救之法。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惟翁渫不食,辛勤守衣钵。”“惟”,只有;“翁”,敬称,这里指俞樾;“渫”,同“泻”,指喝得烂醉如泥;“不食”,即不吃;“衣钵”,指传授给徒弟的技艺或学问;“辛苦”,意为勤劳刻苦地从事某项工作、学习或研究等。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之情。
“验方信昭昭,后起谁寄托。”“验方”,指实践过的方子;“昭昭”,明白清楚的样子;“后起”,指后来的人;“寄托”,寄托希望,引申为期望。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期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