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声横笛起江楼,旅雁南征去不留。
人似六朝工赋别,地当三楚易悲秋。
香蘅好作灵均佩,宝瑟能传帝子愁。
知有沅湘怀古意,叩舷吟向白蘋洲。

【注释】

横笛:横吹的乐器。这里指箫。

六朝:东吴和西晋,都曾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市),历史上称其为六朝。

三楚:泛指南方一带地区。

香蘅:一种香草。

灵均:屈原的字。

帝子:指舜帝。相传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

沅湘:沅水与湘水的别称。沅水发源于贵州,流经湖南省西部;湘水发源于广西,流经湖南省东部。两水在洞庭湖汇合后,称为沅湘。

白蘋洲:在湖南洞庭湖中。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吴好山赴楚南任上而作的。吴好山,名不详,此诗所写,当是作者送他出京前所作,故题为“送吴好山之楚南”。

首句写景。数声横笛从江楼上传来,旅雁南飞,去意匆匆,不肯稍留。一个“留”字,点明了大雁南飞的目的地,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怅惘之情。

次句写人。这两句诗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一个“留”字上,仿佛可以看见那一群南去的雁儿排成一字长蛇阵,一行又一行地飞向南方。而诗人自己却久久伫立江楼之上,目送着这些大雁远去,直至看不见了,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江楼。这两句诗通过写大雁南飞的情景来衬托诗人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突出了一个“留”字。

第三、四句写情。诗人由“留”字生发联想,想到了历史上有名的离别之事。“人似六朝工赋别”,这是说吴好山这个人像南朝那些擅长辞赋的人一样,善于写离别的诗词文章,而且写得如此婉转动听,令人不忍离去。“地当三楚易悲秋”,这是说吴好山这个人就生活在三楚之地,那里容易产生悲秋之感,因此他很容易产生离别之情。“人似六朝工赋别”,这句诗是诗人对吴好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是诗人自己对离别之情的一种抒发。

第五、六句写景。“香蘅好作灵均佩”,这是说吴好山这个人像屈原一样,能够写出优美的诗歌来,而且他的诗歌就像香蘅一样,芳香扑鼻,令人陶醉。“宝瑟能传帝子愁”,这是说吴好山这个人像舜帝一样,能够弹奏起美妙的琴瑟来,而且他的琴声足以感动上天,使天子为之落泪。(《楚辞·招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能传帝子愁”,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吴好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离别之情的一种抒发。

最后两句写景。“知有沅湘怀古意,叩舷吟向白蘋洲”,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既然知道吴好山要去沅湘一带任职,那么他就一定有许多怀念旧国的情感吧?于是诗人就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站在船头上,轻轻地敲打着船篷,吟咏起古代诗人屈原的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见《九歌·湘夫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