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登太观亭,晚到迎江寺。
竦身入云中,千里绝蒙蔽。
鸡犬无近声,雕鹏有远势。
江山与城郭,混茫浮一气。
乃知最高处,原不阻人至。
十载游三吴,揽尽六朝丽。
放眼苦不宽,多缘在平地。
兹塔峙江干,阅历婆娑世。
现此不坏躯,佛力何赑屃。
疑有阿育王,神光分舍利。
愧非人天目,一一穷玄秘。
得鱼筌可忘,到岸筏应弃。
此来亦雪鸿,踪迹毋须记。
诗句解读:
- 朝登太观亭,晚到迎江寺。
- 清晨登上观亭(观亭可能是一个观光或观赏风景的地方),晚上到达迎江寺。
- 竦身入云中,千里绝蒙蔽。
- 形容站在高处时,身体好像要进入云中,视线可以远达千里而看不到任何障碍物。
- 鸡犬无近声,雕鹏有远势。
- 描述周围没有鸡鸣狗吠的声音,而远处的雕鸟和鹏鸟则展现出远大的气势。
- 江山与城郭,混茫浮一气。
- 描绘了江山与城市之间的模糊界限,仿佛它们都融入了一片浑然一体的大气之中。
- 乃知最高处,原不阻人至。
- 由此可知,最高的高处并不阻止人们到达那里。
- 十载游三吴,揽尽六朝丽。
- 过去十年里游览了吴地(今江苏一带),领略了六朝(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的繁华。
- 放眼苦不宽,多缘在平地。
- 放眼望去却感到视野狭窄,这可能是因为站在平地上的缘故。
- 兹塔峙江干,阅历婆娑世。
- 这个塔矗立在江边,经历过无数岁月的沧桑变化。
- 现此不坏躯,佛力何赑屃。
- 看到这座塔依然完好无损,不由得感叹佛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
- 疑有阿育王,神光分舍利。
- 想象中可能有阿育王这样的佛教领袖,他的神光能够分散成舍利子(佛教中的圣物)。
- 愧非人天目,一一穷玄秘。
- 感觉自己不是那种能够完全理解佛教深奥秘密的高人。
- 得鱼筌可忘,到岸筏应弃。
- 得到捕鱼的工具后就可以忘记捕鱼这件事,一旦到了岸边就应该丢弃船筏。
- 此来亦雪鸿,踪迹毋须记。
- 这次来访就像是飘落的雪花一样,不需要特意去记住自己的足迹。
译文:
早晨我登上了观亭,傍晚又来到了迎江寺。
我的身体似乎要进入云层之中,目光可以远达千里之外而看不见任何障碍物。
周围的鸡鸣狗吠声音听不见,而在远处飞翔的雕鹰和大鹏展翅高飞,展现出远大的气势。
山峦与城郭之间仿佛融为一体,浑然一体的大自然让人感到一种超然的意境。
因此我明白了最高的高处其实并不阻碍人们的抵达。
过去十年里游览了吴地(今江苏一带),领略了六朝(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的繁华。
当放眼望去却感到视野狭窄时,这可能是因为站在平地上的缘故。
这座古老的塔矗立在江边,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沧桑变化。
它依然完好无损,这让我不禁感叹佛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
我在想是否真的存在阿育王这样的佛教领袖,他的神光能够分散成舍利子(佛教中的圣物)。
我感到自己并不是那种能够完全理解佛教深奥秘密的人。
得到捕鱼的工具后就可以忘记捕鱼这件事,一旦到了岸边就应该丢弃船筏。
这次来访就像是飘落的雪花一样,不需要特意去记住自己的足迹。
赏析:
这首诗以登临迎江寺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塔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佛法的领悟。诗中通过对比清晨与傍晚、高处与平地、佛光与世俗等不同场景,展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和思考的深度。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如“得鱼筌可忘,到岸筏应弃”等句子,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诗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