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嚄唶两争雄,白帝馀威到草虫。
可惜旌旗兼壁垒,指挥都是小儿童。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斗蟋蟀
- 谁教嚄唶两争雄
- 白帝馀威到草虫
- 可惜旌旗兼壁垒
- 指挥都是小儿童
第一句:“斗蟋蟀”
-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主题,描述了一场关于蟋蟀的争斗。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蟋蟀来象征战争或者争斗。
- 注释:蟋蟀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古人认为它们能发出类似战鼓的声音,因此常被用作比喻,代表战争或争斗。
第二句:“谁教嚄唶两争雄”
- “谁教”在这里是“为何”的意思,表示询问;“嚄唶”是形容声音响亮有力的样子,这里用来描绘蟋蟀争斗时发出的声响。
-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场蟋蟀争斗的原因感到好奇,同时也可能隐含了对这种争斗结果的惋惜。
第三句:“白帝馀威到草虫”
- “白帝”通常指的是白帝城,古代的一个地名,也常用来形容威严或势力。“馀威”则是指留下的影响或力量。
- 注释:这句诗通过将蟋蟀争斗的影响力比作白帝城的威严,表达了这场争斗不仅仅是蟋蟀之间的较量,还可能涉及到更广泛的影响范围。
第四句:“可惜旌旗兼壁垒”
- “旌旗”和“壁垒”都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军事用语,分别指军旗和城墙。
-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一种遗憾,即这场蟋蟀争斗虽然激烈,但最终的胜利者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威严,甚至可能显得有些幼稚。
第五句:“指挥都是小儿童”
- “小儿童”在这里指的是小孩子或者年幼的人,用来反衬大人的不成熟或缺乏经验。
- 注释: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这场蟋蟀争斗的不合理性,即使是小孩子也能轻易地取得胜利,从而讽刺了大人在竞争中的失败。
赏析
整首诗通过对蟋蟀争斗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这场争斗结果的不满和惋惜。同时,诗人通过使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使诗歌更加形象和有趣。此外,诗句中的“小儿童”一词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大人在竞争中的不足之处。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竞争与斗争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