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烽烟夜照关,横戈已誓不生还。
寇狂岂虑迟天讨,臣死何知重泰山。
昔岭秋霜埋血碧,浣花春露积苔斑。
于今绝塞归皇域,马上忠魂破笑颜。
崇庆牧常公殉节诗:烽火连天的夜晚,关塞被炮火照亮,他横戈发誓不生还。敌人疯狂,难道会考虑延迟讨伐?我死了,又知道重泰山的恩情吗?
昔岭秋霜埋血碧,浣花春露积苔斑。 在今绝塞归皇域,马上忠魂破笑颜。
注释:崇庆牧常公:指王思义(1392-1457),字孟阳,号梦阳,浙江德清人。明代著名诗人,与杨维桢、徐渭等并称“明末四大家”。殉节者:王思义,明朝官员,因抗击外敌而战死沙场。崇庆:即今四川崇庆县,当时是明代的边镇。烽火烽烟:指战争中的火光和烟雾。照:照亮。横戈已誓不生还:表示坚决不生还的决心。寇狂:形容敌人的猖狂。岂:哪里。天讨:上天的命令或惩罚。臣死:我死了。何知:怎么会知道。重泰山:比喻对国家或君王的忠诚。昔岭:指从前的山岭,也代指边关。秋霜:指深秋时的霜,暗喻战争的残酷。埋血碧:指战士牺牲后,鲜血染红了土地。浣花:成都的别称。春露:春天的露水。积苔斑:指泥土上积累的青苔,暗示岁月的流逝。归皇域:回到朝廷。马上:骑马。忠魂:忠诚的魂魄。破笑颜:使敌人露出笑容。赏析:这首诗是明朝名将王思义的《崇庆牧常公殉节诗》。诗中表达了他誓死抵抗敌人的决心,以及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之心。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同时,诗人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热烈,是一首反映民族危亡和英雄气概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