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叠碉门落照中,旌旗犹记汉时功。
横磨十万边尘暗,直指西南使节通。
出塞风云思壮士,登坛剑佩识元戎。
圣朝声教原无外,未忍蛮陬阻会同。

【注释】

①凝台:指杜凝。②碉门:山名,在今四川省雅安县西境。③汉时功:指东汉初年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故事。④横磨十万:言边塞之广阔。⑤西南使节:指唐玄宗命郭元振持节出使吐蕃的史事。⑥登坛:古代立誓或宣誓的地方。⑦剑佩:指佩剑和玉佩等作为武官标志物。⑧圣朝:指朝廷。原无外:原指没有边界,这里意指国威远播,不受疆界限制。⑨蛮陬:指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⑩通:沟通、交流。

【赏析】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诗人任蜀州刺史,此为登雅州城楼之作。首联写景,颔联写事,颈联议论,末联抒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气势雄浑,格调高亢。

开头二句“千叠碉门落照中,旌旗犹记汉时功。”写登上雅州城楼所见的景色和往事的回忆。雅州,在今四川雅安市。“千叠”,形容碉门山峰重叠,层叠起伏。“落照中”点明时间是傍晚。“旌旗”指军旗下所画的图案,也泛指军旗。“汉时功”即汉时的功劳。这句写登高望远,看到层层叠叠的碉门山上夕阳斜照,远处旌旗飘扬,想到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的往事,不禁感慨系之,于是便写下这首《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诗。“旌旗犹记汉时功”一句,把眼前景物与历史联系起来,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境界开阔。

第三联“横磨十万边尘暗,直指西南使节通。”写登高远望,看到广阔的边塞,感到尘土被磨得闪闪发亮,这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同时从侧面反映了边防形势严峻,需要有勇有谋的将士来抵御敌人。“直指西南使节通”,是说诗人以一腔豪情,直率地向西南边疆进发,去会见那里的长官。“使节通”是说这次出使是成功的,不仅达到了目的,而且使西南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两句写诗人的抱负和胸怀,表现出他敢于担当重任的精神。

第四联“出塞风云思壮士,登坛剑佩识元戎。”写登高远望,看到塞上的风云变幻,想到那些英勇善战的战士们,以及他们佩剑挂印的情景。“识元戎”就是认识领兵出征的将领。这两句通过想象,写出了对将士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像当年诸葛亮那样,为国立功,建功立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诗人那种忧国忘家的精神。

最后一句“圣朝声教原无外”,意思是朝廷的声威教化本来是没有国界的,不必一定要到边疆去才施展出来,这是诗人的一种豪迈情怀。“未忍蛮陬阻会同”,是说朝廷的声威教化已经传播到了蛮貊之地,没有必要再阻止各族人民来朝拜。这两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作于大历元年(766)。当时杜甫已五十多岁,在成都定居下来,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登上成都的城楼远眺四方,有时还写诗抒怀,抒发他对国家的忧虑与不满。这首诗就是在一次登楼远眺时所写下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