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尚名节,矫枉或过之。吾观晋王祥,其行何足师。
寒冰岂容卧,陟负非其时。不见姜诗妻,诚感天自遗。
惟孝本庸行,夫岂事诡奇。良由心好名,姑作不情为。
不然临深戒,在彼非不知。守身义孰大,出处偏多疵。
扬雄莽大夫,著书拟《论语》。韩偓拒朱温,诗丽若好女。
两人使不仕,美恶何由著。必谓佻达流,名教非所与。
定论及盖棺,品节悬几许。孰为旋风蓬,孰作中流柱。
圣哲固知人,弗由言貌取。奈何后世士,凭文以荐举。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逐句解读:

  1. 读史:这是诗的标题,意在引出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暗示接下来的内容将涉及对历史的评述。
  2. 东汉尚名节,矫枉或过之。吾观晋王祥,其行何足师。:这句开始点明主题,指出在东汉时期人们注重道德名节,有时甚至会矫枉过正。接着通过观察晋代王祥的行为,诗人表达了对其德行不足以效仿的看法。
  3. 寒冰岂容卧,陟负非其时。不见姜诗妻,诚感天自遗。: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时机不对可能导致的不幸。接着以姜诗妻为例,说明即使在困境之中,也应顺应自然,不可逆行。
  4. 惟孝本庸行,夫岂事诡奇。良由心好名,姑作不情为。: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真正的孝道是朴实无华的,不应追求奇特之举。同时指出,人们出于名利之心而做出不真实的事情。
  5. 不然临深戒,在彼非不知。守身义孰大,出处偏多疵。:诗人批评那些表面上看似明智实则内心空虚的人,他们可能知道应该做什么却未必能做到。同时指出,即使是有高尚品德的人,也难免会有过失。
  6. 扬雄莽大夫,著书拟《论语》。韩偓拒朱温,诗丽若好女。:这两联分别引用了扬雄和韩偓的故事,前者通过模仿孔子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后者则通过诗歌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7. 两人使不仕,美恶何由著。必谓佻达流,名教非所与。:诗人在这里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他们认为即使不入仕途也能保持高洁的品质。然而,诗人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他认为这种行为与名声无关,而是过于轻薄。
  8. 定论及盖棺,品节悬几许。孰为旋风蓬,孰作中流柱。:这里的“定论”指的是最终的判断或结论。诗人通过对两种不同人生选择的描述,探讨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9. 圣哲固知人,弗由言貌取。奈何后世士,凭文以荐举。:诗人最后提出疑问,即使圣人和贤者也是通过他们的言行而非外表来评价人的,为什么后世的人却总是过分依赖文字来推荐人才呢?

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 东汉尚名节,矫枉或过之。:东汉时期人们重视名誉和节操,有时为了纠正某种错误而过度地坚持。
  • 唯孝本庸行,夫岂事诡奇。:真正的孝道是朴实无华的,不应该追求奇特之举。
  • 扬雄莽大夫,著书拟《论语》。:杨雄是一位狂放不羁的文学家,他模仿孔子的言论来写作。
  • 韩偓拒朱温,诗丽若好女。:韩偓拒绝朱温的邀请,他的诗作如同美丽的女子一般吸引人。
  • 定论及盖棺,品节悬几许。:到了死后才能做出最终的评价,一个人的品行到底怎样,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 孰为旋风蓬,孰作中流柱。:这里比喻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像旋风一样快速变化,另一种则是像中流的柱石一样坚定不移。
  • 圣哲固知人,弗由言貌取。:圣人和智者虽然能够洞察人心,但并不完全依据外在的表现来评价一个人。
  • 奈何后世士,凭文以荐举。: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他们过分依赖书面的文字来推荐人才。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述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道德和个人行为的看法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