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景上东岭,暝色起诸壑。
独立敛视听,无言合冥漠。
妙哉此寸灵,与月同一跃。
玉宇开虚空,游氛扫尘廓。
下射三万顷,澒洞鱼龙作。
仙风澹澹来,佐以诸天乐。
【注释】
翠峰:青翠的山峰。入:进入。
西冈:山岗。
夕景:夕阳景色。
暝色:天色昏暗。
暝:天色将晚时,多指日落或夜晚来临。
壑(hè):山沟。
敛视听:收敛耳目,静心聆听。
冥漠:玄妙深远。
寸灵:一寸之躯。
游氛:游动的云气。
三万顷:形容面积广阔无边无际。
澒洞:形容水深广大的样子。
仙风:神话中仙人所乘的风。
澹澹:形容轻缓、平静的样子。
佐:辅佐,帮助。
诸天乐:天上的音乐。
【赏析】
此为登高望明月之作。诗人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仰视着天空,只见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如银,照亮了山川树木,也照亮了诗人的心灵;诗人在寂静的山林间,凝神倾听,似乎听见了天籁之声;诗人感到自己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进入了“妙哉此寸灵”的境界。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高山,观赏着美丽的月景。诗人以“入翠峰寺上西冈待月”开篇,点明诗人所处的位置和时间,即在一座山上观赏月亮。接着,诗人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傍晚时分,太阳渐渐下山,天空由红转黄,最后变成了一片淡淡的蓝色,而月亮则从东方升了起来。此时,山谷中的树木都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显得朦胧而又神秘。诗人独自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山顶上,听着风吹过树林的声音,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欣赏着这美丽的月色。
诗人以“夕景上东岭,暝色起诸壑”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里的“暝色”是指天色渐暗的意思,而“诸壑”则是指山间的沟壑。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山水画卷。而在“独立敛视听”一句中,诗人则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这里,“独立”一词表达了诗人独自面对美景时的孤独感;而“敛视听”则是指诗人在欣赏美景时,将自己的听觉和视觉都收拢起来,以便更好地去感受那美丽的景象。
接下来的“无言合冥漠”,诗人则进一步描绘了他内心的感受。这里的“无言”可以理解为他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深沉的宁静感,而“合冥漠”则是指他的内心与这美丽的自然景色完全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站在山顶上,仰望着天空中的月亮,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接下来两句诗中,“妙哉此寸灵,与月同一跃”,诗人用“妙哉”一词来形容他对这美好的自然景色的感受和领悟。这里的“寸灵”可以理解为他的身体的一部分,而“与月同一跃”则是指他的身体仿佛与月亮一起跳跃起来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美丽的夜晚,月亮高悬在空中,照亮了大地万物,而诗人则在这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的诗句中,“玉宇开虚空,游氛扫尘廓”,诗人用“玉宇开虚空”来形容月亮的美丽和纯洁,而“游氛扫尘廓”则是指月亮的光芒可以扫除一切污浊和杂念。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宁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让人们的心情变得宁静和安详。
最后两句诗中,“下射三万顷,澒洞鱼龙作”,诗人用“下射三万顷”来形容月光的亮度和穿透力,而“澒洞鱼龙作”则是指月光下的水面上出现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水生生物。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宁静的湖面上,月光照耀着水面,让水中的鱼和龙都活跃起来,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译文】
登上翠峰寺的高冈等待观月,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群山之间,夜色降临后,所有的山壑都被笼罩在一片黑暗中。独自站立在高冈之上,聆听着自然界的声音,内心感到无比宁静。这美景如同一小块石头般微不足道,却能与月亮一同跃动。清澈的天宇敞开了它的胸怀,清除了所有尘埃和污垢。月光倾泻下来,覆盖了三万多顷的土地,让鱼和龙在水中自由地游动。神仙般的微风轻轻吹拂,带来天上的美妙音符。
【创作背景】
《入翠峰寺上西冈待月》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天创作的五言律诗之一。这一年秋天,李白来到了湖北安陆市的翠峰寺游玩。他在山上观赏着美丽的月景,心中涌起了许多感慨。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优美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