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过柴桑处士居,山重水复致偏馀。
烟深野渡孤舟静,云压横冈纲雨疏。
大壑东来还北转,叠峰西起复南纡。
此间佳胜无人识,恰好先生置草庐。

【注释】

柴桑:古地名,位于江西九江。处士:旧时指未仕的读书人。偏馀:特别突出。烟深:云雾浓重。纲:雨丝。东来北转:指大河向东流入渤海,再向北流回,然后折向东北,最后注入渤海,形成巨大的水波。西起南纡(wéi):指长江从西到东再向南弯曲。东来北转、西起南纡:都是指长江的流向。先生:对别人的尊称。此间佳胜无人识,恰好先生置草庐:(这里的自然景色非常美,却没有人知道,只有你这位隐者知道)正好先生:正合适,正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江西庐山隐居期间所作,表现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之情。诗中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对山水之美的喜爱之情。首句“每过柴桑处士居”,点明了作者的目的地是柴桑。柴桑,即柴桑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美好期待。次句“山重水复致偏馀”,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观。山峦重叠,水流曲折,使得这里的风景更加独特。这里的“致偏馀”指的是庐山的地形特征,即山峰重叠,水流曲折,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第三句“烟深野渡孤舟静”,描述了诗人在山间的小路上行走,看到烟雾缭绕,江边的小船上一个人都没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宁静和安详。第四句“云压横冈纲雨疏”,描绘了云层厚重,雨水稀少的景象。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庐山天气变化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两句“大壑东来还北转,叠峰西起复南纡”,通过描写长江的流向,表达了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安心。尾联“此间佳胜无人识,恰好先生置草庐”则直接点出了诗人隐居此地的原因。这里的自然景色非常美,但却被世人所忽视。而你这位隐者却能发现并欣赏它,正合适在这里建一所草庐。这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透露出他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自豪。整首诗通过对柴桑风景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