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初送试灯风,箫鼓喧喧是处同。
照眼火龙如意舞,共传底事兆年丰。
注释:在山城里,送灯的习俗刚刚结束,人们吹着箫、打着鼓,到处都是一片喧闹的景象。
那照眼的火龙如意舞,似乎在预示着丰收年的到来。
山城初送试灯风,箫鼓喧喧是处同。
照眼火龙如意舞,共传底事兆年丰。
注释:在山城里,送灯的习俗刚刚结束,人们吹着箫、打着鼓,到处都是一片喧闹的景象。
那照眼的火龙如意舞,似乎在预示着丰收年的到来。
【注释】: 1. 又和篘字韵:《篘》即“调”,是古体诗一种,用七言或杂言写成。此诗是作者在与友人相会之后所作的一首酬答诗。篘字韵就是以“篘”这个韵脚为押韵的诗歌,作者借用“篘”作为韵脚创作了这首诗。 2. 竟借田家宿:竟然借住在田家的住宿之地。 3. 来观万户秋:来看那满地都是秋天的景色。 4. 采风询野客:去访问那些山野中的人。 5. 得句惠诗流:得到一句好诗流传下来。 6. 语抵十年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把握诗中景物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①“野旷黄云重”一句是说野原辽阔,黄云浓密,这里用“重”字写出了天气的阴重,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 ②“苍然薄暮秋”一句描写秋天的景象。这一句中“苍然”二字,写出了秋天景色的萧条
以下是对这首诗“赋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逐句解读: 1. 遥天垂雨脚,横地起风头。 - 遥天下垂的雨脚:描绘天空中的雨点如同远在天边落下,形象地表现了雨势的迅猛和浩大。 - 横地而起的风头:描述地面的风随着雨的来临而突然变得强烈有力。 2. 势忽摇山树,声先彻竹楼。 - 山树被风雨摇晃:生动地展现了山中树木在风雨中的摇摆状态,增强了自然力量的震撼感。 - 声音先穿透竹楼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赋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身居高位的富有子弟也不会因为财富而放松警惕。"垂堂"在这里指的是建筑中用来防止坠落的危险区域,比喻危险的岗位或位置。 2. 试诵垂堂戒,冰兢慎所趋: - 这句诗通过诵读《垂堂诫》来警示自己,要保持如冰般冷静和谨慎的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警醒,不要因一时的轻松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3. 百年野马过,七尺火牛驱:
杏花好梦春眠中 常纪的《方牧园见示初燕小照索题即用其韵》,一幅春意盎然的燕影。杏花如梦,春眠正酣时,锦帐中迎来第一缕仙气。这画面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温柔乡,春风拂过,花瓣轻舞,一切都那么和谐而美好。 "不比荒唐巫峡雨",这句诗让我联想到了那场在巫峡中演绎的风雨。虽然巫峡之雨颇具神秘与壮丽,但这杏花好梦却显得格外宁静,宛如一片未被风雨打扰的净土。它象征着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时刻。
【注释】 纳凉:指乘凉。 飔(sī):清风。 支颐:托着下巴。 膧(liè)膧:忧思的样子。 花影:指花的影子,比喻女子的倩影。 香缥缈:指香烟缭绕,飘渺不定。 若:代词。 清兴:清爽的兴致。 【赏析】 《偶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作者在夏日乘凉时闲情逸致的心情,表现了一种淡泊超脱的情怀。全诗用“清”“闲”两个字来概括其精神实质,语言清新,意境幽美。 首联“晚纳凉飔卧,支颐思不穷”
《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及生物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活力和季节更迭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释: 雨润池塘草,情欣向晚蛙。 - 注释:雨水滋润了池塘边的草地。傍晚时分,青蛙欢快地鸣叫。 - 译文:"雨露滋养着池塘边的草地,黄昏时蛙声阵阵,显得格外欢快。" 传声连四野,得意向谁家? - 注释:蛙声此起彼伏,传遍了四野,它似乎在向谁家的庭院传唱自己的快乐与得意。 - 译文
这首诗的标题是“赋得牛饭就松凉”,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驱犊青松下,幽幽午荫长。 - “驱犊”是指驱使牛去吃草。在青翠的松树下,牛儿悠闲地吃着草,享受着午后的阴凉。 - “幽幽”形容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2. 涛翻眠处韵,风送饭时凉。 - “涛翻”指的是波浪翻滚的声音,这里比喻牛在吃草时发出的声音。 -
诗句原文: 车马喧填拂晓来,游人屐齿遍莓苔。 讵因花雨天人现,只为金银佛殿开。 但指断碑谈往事,谁从劫火辨残灰。 可怜无限东征骨,长伴生公说法台。 注释: - 车马喧填:早晨的车马声喧哗着填满了道路。拂晓来:天刚亮的时候。游人屐齿遍莓苔:游人走累了,在莓苔上歇息。屐齿:屐子上的齿,即鞋底。莓苔:一种生长在地面上的植物的块状部分,颜色深绿,有涩味。 - 讵(jù):岂,表示反问。花雨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晚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句“薄暮轻烟合”描绘了傍晚时分,天空中飘散着轻薄的雾气,给整个景色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美感。这种景色通常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仿佛一切都被柔和的光线所笼罩。 第二句“流观趣更闲”,则表达了观看风景时的愉悦心情。这里的“流观”可以理解为在流动的观察中寻找乐趣,而“趣更闲”则强调了这种乐趣带给人的悠闲与自在。
【注释】 一官:即一介书生,指自己。汝:你,代指舍弟纯;舍甥怀信。累:拖累;随:随着。天末:天边,这里指故乡。相依:相互依靠。值:遇到。岁除:除夕夜,旧时农历年末的最后一个晚上。辞:推辞;痛饮:痛快地喝酒。莫:不要;醉酣:酒醉。刚:刚刚;可:可以。慰离居:安慰离别中的亲人。 【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诗人对弟弟纯及外甥怀信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弟弟和外甥远从外地来到诗人身边过节,诗人十分高兴
【注释】 1. 民社:指朝廷,这里指皇帝。 2. 防民:防备人民。 3. 真觉甚防川:真正感到防备人民就像防备河流一样重要。 4. 文章风月:指文学、诗词歌赋等。 5. 循吏:循良的官吏,即有政绩的官。 6. 深惭诵马迁:深深地惭愧自己读《史记》时不能像司马迁那样深入钻研。 【赏析】 此诗作者在初任县令半年后,写此诗寄给幕僚吴鲁臣,以表自谦。全诗分两段,第一段抒发初到任时的感想
【赏析】 登万寿阁是唐代诗人岑参在长安所作,全诗四句,写景生动,意境开阔。“放眼关中万里秋,河声岳色满高楼。”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画面。关中即陕西,这里以黄河和太华山为背景,写出了诗人站在长安城万寿楼上所见之景。诗人放眼望去,只见万里关中之地秋风送爽,河水潺潺,群山苍翠,景色宜人。“白云去尽青天回”,这一句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站在高楼之上的开阔视野。诗人抬头望去,只见蓝天万里,白云朵朵
【注释】 巴童:指四川一带少数民族的儿童。竹马:一种玩具。巴歌:四川民歌。 过:经过。 毕竟:终究,到底。习俗:民间风俗。好事:好兆头。丰登:庄稼丰收。原在:原来就在这里。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看到巴童们唱着巴歌,到处迎接“过路”客人,感到十分好笑。因为“巴童”即川东少数民族,他们唱着巴歌,用竹马作游戏,这本来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但“巴童竹马唱巴歌”,到处逢迎“过路”客人,却令人发笑
注释: - 一池新水碧潆洄,傍柳垂纶坐绿苔。 - 新水:新鲜的水 - 碧潆洄:形容水色深绿,环绕曲折 - 傍柳:靠近柳树 - 垂纶:钓鱼 - 坐绿苔:坐在绿草上 - 阳鱎曾闻最贪饵,纷纷莫遣近钩来。 - 阳鱎:一种鱼 - 曾闻:听说 - 最贪饵:最喜欢吃饵料 - 纷纷:众多 - 莫遣:不要让它们接近 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一个诗人在署中见到友人垂钓得鱼的喜悦,于是写下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注释:新都县吊杨升庵先生在被贬谪之后,我变得疏狂自怜。我挥笔泼墨,将我的悲愁和愤慨全部融入其中,仿佛是一幅淋漓的山水画。 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仿佛有一千斤的血泪要倾泻而出。 风景依旧,但是我已经感到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疲惫,仿佛已经裂开了一样。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已故友人杨升庵先生的悼念之作。诗人通过对自己被贬后的心境的描述,表达了对杨升庵先生的深情怀念。诗中既有诗人的自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