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径荒寒长露苗,柴门风叶暮萧萧。
孤芳拚与霜华竞,鶗鴂声中独后凋。
绿肥红瘦垂垂老,开到黄花又后期。
别有盛衰荣落感,岂惟傲骨不逢时。
【注释】
前作:先前的诗。意未尽:指前诗未能表达完的意思。重违:重复违背,再次违背。因:于是。增益:增加。作意:即“着意”,有目的的做。后之请:指后人的邀请或嘱托。艾臣:指晋朝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他曾任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等职,后来辞官归隐田园。因:因为。增益之:给以更多的鼓励。
三径:三块田亩,泛指隐居之地。荒寒:荒凉冷清。长露苗:露水滋润着庄稼。长:长久。柴门:用柴草搭建的门,形容简陋。风叶: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暮萧萧:傍晚时声音凄凉。
孤芳:比喻高洁的志向。拚(pàn)与霜华竞:拼命和霜花竞争。鶗鴂(zhì jué):鸟名,又名杜鹃、子规,鸣声凄切。这里借指春天的结束。独后凋(diāo):独自在百花凋谢之后仍不凋落。
绿肥红瘦:形容草木茂盛,花朵凋谢,颜色由浓转淡。垂垂老:年迈的样子,形容时间流逝。开到黄花又后期:菊花在秋末冬初开放,但到了秋天已经过了开花季节。别有盛衰荣落感:另有一种对盛衰荣辱的感受。岂惟:只是,只凭。傲骨不逢时:只有像陶渊明那样有高尚节操的人才能不为权贵所动。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晚年退居田园所作《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三首。全诗通过描写菊花在深秋时节依然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遭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前两句“前作意未尽,重违祝艾臣同年之请因增益之”是说以前所作的诗意未尽,再次违背了陶渊明曾经受到过同辈的请求要给他更多鼓励的话(“因增益之”),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接着诗人写到“三径荒寒长露苗,柴门风叶暮萧萧。”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以及环境的变化。这里的“三径”指的是诗人住宅周围的三条小路,“荒寒”则表现了小路周围的荒凉冷清;“长露”和“风叶”分别写出了露水和树叶在秋风中摇曳的场景;“暮萧萧”则写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这些景象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秋意的背景。
然后诗人写到“孤芳拚与霜华竞,鶗鴂声中独后凋。”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境遇的感慨。在这里,“孤芳”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志向和品格,就像一朵孤独的花朵在秋天里与霜花相竞一样;而“鶗鴂”(jiē)则是一种鸟,它的啼叫声代表了春天的结束。诗人将自己比作这种在秋天独自绽放而不为其他花朵所动的花朵,表达了自己的坚持和执着。
接下来“绿肥红瘦垂垂老,开到黄花又后期。”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然变化的感慨。这里的“绿肥红瘦”描述了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颜色由鲜艳转为暗淡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衰老;“又后期”则是指菊花在秋季到来之前就已经开花了,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这些景象一起构成了一幅秋天的画面。
最后两句“别有盛衰荣落感,岂惟傲骨不逢时。”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感慨。这里的“盛衰荣落”指的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包括兴盛、衰退、繁荣、衰落等等;“岂惟”则是表示不仅是这样的意思;“傲骨不逢时”则表示只有像陶渊明这样的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影响,能够保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写,传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