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学苏张,晚年逃佛老。
程子讥坡公,毕竟非同道。
坡公负奇才,睥睨乾坤小。
其性复聪明,冰雪澄怀抱。
宦海起风波,窜逐至岭表。
功名富贵场,春梦何草草。
尘虑渐销除,抗志青云皎。
佛亦聪明人,觉悟生来早。
坡公与印之,箭机彻了了。
籍以佐风骚,藉以涤烦恼。
并非入空门,龙象炫金宝。
昌黎谪潮阳,旧侣长安杳。
亦复识上人,来往通书稿。
可见大才人,末路迂拘少。
洛蜀党虽分,此事休轻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及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具体语境去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观点,抒发的情感等。
“坡公逃禅”一句是说,苏轼晚年才逃避佛教。“苏张”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这里借指苏轼的政敌。他们曾因政治上的派别斗争而相互攻击为苏秦张仪。苏轼早年就锋芒毕露,锐于进取,故有“苏张”之称;“程子讥坡公”是说,程颐讥笑苏轼。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河南府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之弟,宋神宗时任太子中舍官。程颐认为苏轼“好辩,不穷理”,因此讥之为“老学究”。苏轼对这一批评非常不满,写了一首《和正叔韵》,诗云:“平生爱说经纶事,晚节方知造物心。程子笑侬无口腹,老夫笑侬无肚肠。”
“坡公负奇才”是说苏轼才华出众。《旧唐书·刘晏传》:“晏虽为相,未尝学问,性又俭约,然所至之处,皆以清白自持,吏人畏敬。晏与杨炎相善,每议事,多引炎参预,然二人不相得。……晏尝曰:吾为宰相,但知有国,不知有身。’”可见其为人正直无私,胸怀坦荡。
“其性复聪明,冰雪澄怀抱”是说苏轼性情聪慧,心胸坦荡。“雪”比喻洁白清明,“冰”比喻严正刚强。苏轼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朝堂上多次提出不同意见,被新党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苏轼也曾多次遭贬外放,但始终没有屈服于权贵的压力之下。苏轼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但他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
“东坡负奇才,睥睨乾坤小”是说苏轼胸怀天下,志向远大。“乾坤”泛指天地之间。“睥睨”是斜着眼看的意思,形容傲慢地斜着眼向上看的样子。“睥睨乾坤小”,意谓苏轼的气魄足以藐视整个天地万物,这充分体现了他豪迈的气概和高远的胸怀。
“东坡负奇才,睥睨乾坤小”是说苏轼胸怀天下,志向远大。“乾坤”泛指天地之间。“睥睨”是斜着眼看的意思,形容傲慢地斜着眼向上看的样子。“睥睨乾坤小”,意谓苏轼的气魄足以藐视整个天地万物,这充分体现了他豪迈的气概和高远的胸怀。“睥睨”的意思是斜眼看,表示一种不屑一顾的蔑视神情。“乾坤小”则表明了苏轼胸襟之开阔。
“其性复聪明,冰雪澄怀抱”是说苏轼性情聪慧,心胸坦荡。
“宦海起风波,窜逐至岭表”是说苏轼官场遭遇挫折。“宦海”是指官场。“窜逐”是贬谪的意思。
“功名富贵场,春梦何草草”是说苏轼对名利看得轻淡如烟,人生短暂如梦。“功名富贵场”意谓功名利禄都是虚幻的东西。“春梦何草草”意谓人生短暂如梦,功名富贵都是过眼的云烟。
“尘虑渐销除,抗志青云皎”是说苏轼逐渐摆脱尘世的羁绊,追求高尚的理想。
“佛亦聪明人,觉悟生来早”是说苏轼也是明白世事的人,早就觉悟了。“觉悟”是悟道的意思。
“坡公与印之,箭机彻了了”是说苏东坡和禅宗大师印宗之交深。苏轼在与印宗交往过程中,领悟到了禅宗真谛。“箭机”是禅宗用语,指禅宗顿悟之意。“箭机彻了了”是说苏轼顿悟禅宗真谛。
“籍以佐风骚,藉以涤烦恼”是说苏轼把禅宗作为辅助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以净化心灵。
“龙象炫金宝”是说禅宗僧人们炫耀佛教宝物。
“昌黎谪潮阳,旧侣长安杳”是说韩愈被贬到潮州的时候,苏轼还和他在长安做同事。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言事触怒宪宗皇帝而被贬为潮州刺史。苏轼对韩愈被贬感到惋惜。
“亦复识上人”是说苏轼认识了一位和尚。“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
“来往通书稿”是说苏轼和这位和尚经常书信往来。
“可见大才人,末路迂拘少”是说苏轼虽然已经老了,但是才华依然横溢。
“洛蜀党虽分,此事休轻藐”是说虽然苏轼已经老了,但是不能轻视他。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先写苏轼早年学苏张,后学佛老的仕途经历,进而写他对程子的非难以及对自己才智的自信。接着写自己宦海风波的经历以及对于名利的淡泊态度,最后写自己与禅宗的交往以及自己对待生死的豁达态度。全诗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此篇是诗人自述身世的诗作,从早年学习苏张,到后期遁入空门,其间经历了许多曲折,此诗正是对这些经历的回忆与总结。
此诗前两句回忆早年求学时受到程颐的嘲笑,而自己则针锋相对地反驳了程颐的谬论。“苏张”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这里借指苏轼的政敌。他们曾因政治上的派别斗争而相互攻击为苏秦张仪。苏轼早年就锋芒毕露,锐于进取,故有“苏张”之称;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河南府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之弟,宋神宗时任太子中舍官。程颐认为苏轼“好辩,不穷理”,因此讥之为“老学究”。苏轼对这一批评非常不满,写了一首《和正叔韵》,诗云:“平生爱说经纶事,晚节方知造物心。程子笑侬无口腹,老夫笑侬无肚肠。”
此诗中间两联回忆自己晚年出家的原因。由于早年仕途不顺,加上晚年官场遭遇挫折,加之仕途生涯中的一些污辱使诗人产生了厌世思想,最终选择了出家的道路。
此诗中间两联描写自己在官场上的遭遇和出家后的心境。
此诗第三联写自己官场遭遇挫折的原因。“宦海起风波”,指仕途上的波折。“窜逐至岭表”,指贬谪岭南。
“功名富贵场”,指官场名利场。“春梦何草草”,意谓人生短暂如梦,功名富贵都是过眼的云烟。
此诗第四联描写自己出家后的生活状态。由于仕途不顺,官场生活充满了挫折,于是选择了出家修行的道路。
此诗第五联写自己出家后对禅宗的理解。“佛亦聪明人”,“聪明”即智慧,禅宗讲究顿悟,强调当体直现。“觉悟生来早”,指禅宗顿悟之道理早已领悟。
此诗第六联写自己与禅宗大师的交流情况。苏轼与禅宗大师印宗之交甚深,两人交往过程中领悟到了禅宗真谛。
此诗第七联描写自己与禅宗交流的过程及其效果。“龙象炫金宝”,“龙象”指佛陀或菩萨的形象,“炫金宝”意谓宣扬佛法,普度众生。“籍以佐风骚”,意谓通过佛教经典辅助文学创作。“籍以涤烦恼”,“涤”指消除,“烦恼”指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
此诗最后一句写自己对禅宗的领悟程度及其对人生态度的影响。由于出家后的人生态度更加豁达开朗,所以对禅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此诗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昌黎谪潮阳,旧侣长安杳”是说韩愈被贬到潮州的时候,苏轼还和他在长安做同事。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法家、政治家、散文家、思想家、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医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唐代三大文豪之一、唐代最杰出的史学家、唐朝文化革新的先驱、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解放运动大师 、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人称“韩文公”、“韩吏部”。他与欧阳修同为唐宋古文运动之领袖,主张文以载道,作文要以实用为目的,并阐明六经含有至理不可废的观点。他的诗文造诣极高,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