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绢装成侍女工,携归争欲闹儿童。
讵知从葬齐称俑,玉立双双儿席中。
【注释】
1、苏绢:指丝织品。2、侍女工:指侍女的装束。3、争欲:争相。4、齐称俑:指随葬的陶俑。5、玉立双儿席中:指俑上的人物像雕琢得栩栩如生,仿佛是一对孪生子。6、双儿:指俑上的两个人。7、席中:指俑摆放的位置在棺材内。8、赏析:此诗为悼念亡妻而作。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陶俑的形象,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比陶俑和现实中的人,进一步突显了亡妻的美丽与独特。
苏绢装成侍女工,携归争欲闹儿童。
讵知从葬齐称俑,玉立双双儿席中。
【注释】
1、苏绢:指丝织品。2、侍女工:指侍女的装束。3、争欲:争相。4、齐称俑:指随葬的陶俑。5、玉立双儿席中:指俑上的人物像雕琢得栩栩如生,仿佛是一对孪生子。6、双儿:指俑上的两个人。7、席中:指俑摆放的位置在棺材内。8、赏析:此诗为悼念亡妻而作。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陶俑的形象,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比陶俑和现实中的人,进一步突显了亡妻的美丽与独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动人的海上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风行高宝湖 - 注释:高宝湖,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 赏析:开篇即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为下文营造了宁静的氛围。同时,“风行”二字也预示了接下来诗歌的主题将围绕风展开。 2. 白日浑风雨,扁舟发海门 - 注释:白日,指太阳。浑雨,指连绵不断的雨水。扁舟,小船。发海门,出发。 -
【解析】 本首诗是一首纪游抒怀之作,全诗意境清幽闲雅。 “夜半泊邵伯驿访龚甫”意思是夜晚在邵伯驿站拜访龚甫,“落月天河朗”:银河高悬,月亮皎洁明净(落月:指残月,即新月)。这是一幅宁静的夜景图。“危樯独夜开”,在孤寂的夜空下,只有那高高的桅杆独自迎风矗立着,显得格外醒目。此句中,诗人以景写情(孤寂的夜),表现了自己孤独、冷清的心情。“故人忘寂寞,游子几徘徊”,老朋友忘了自己的孤单寂寞而欢聚一堂
【注释】 青青:青翠。渺渺:遥远的样子。余深怀:指对往事的思念。浓淡三春画:指春天景色的浓淡变化。凄迷:悲伤迷茫。美人怜短梦:指女子因梦见情郎而伤心。游子怅天涯:指诗人因思念家乡、朋友而感到惆怅。盘桓:徘徊、逗留的意思。 【赏析】 《春郊闻笛》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以杨柳为线索,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卷
诗词名句“未满相知愿,天涯共客时”出自许传霈的《去淮阴留别诸友(其一)》。这首诗是作者在清同治四年所作,当时年仅二十二岁。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和赏析: 1. 诗句释义:“未满相知愿,天涯共客时。” - 未满相知愿:表达了一种对深厚友谊尚未完全建立的遗憾和渴望。 - 天涯共客时:形容自己身在异地,如同漂泊的客人,与朋友们相隔遥远。 2. 译文: - 未曾完全理解彼此的愿望
【注释】 ①甲子:清代用干支纪年,甲子是天干第三位,属木;地支第二位,属丑。 ②孤馆:孤单的馆舍。 ③栖:栖息。 ④游子:旅居他乡的人。 ⑤佣书:为他人抄写书籍或文书。 ⑥郑重:庄重、严肃。 ⑦放棹:扬帆。 ⑧饥渴斯民赖:老百姓靠我生存。 ⑨穷通:指仕途的升沉和贫富的变化。常道:平常的道理。 ⑩南北路:指从北方到南方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作于清同治三年(1864),时作者21岁
【注释】喜,喜欢。子,对年轻人的尊称。方,刚才。过访,探望。同游小有天园在泰城西。甲子,清同治三年(1864年),作者二十一岁,此时作者正在扬州。偶,忽然。约,约会。闲从,悠闲地。绿荫,浓密的树阴。着处,归宿。俗吏,庸俗的官吏。低回,徘徊不进。白鹤山林去,红莲水榭开,用典。白鹤山、红莲池是扬州名胜。 【赏析】这首七绝写于作者二十四岁时(时作者正在扬州)所作,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小有天园的情景。
千里有孤子,三年无老亲。 译文:在这千里之外,有一个孩子独自生活,已经三年没有见到年迈的父母了。 注释:千里有孤子 - 意思是说,在遥远的异地,有一个孤单的孩子(指自己) 三年无老亲 - 意思是说,这三年来,我还没有能够见到我的父母(指自己的父母)。 问心时号泣,触目事悲辛。 译文:每次看到这些,我的心就难以平静,总是泪流满面。 注释:问心时号泣 - 意思是说,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流泪哭泣。
【注释】 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 暮泊(pō):傍晚停船。 苍茫(cānɡmánɡ):迷茫,迷蒙。 增暮色:增加天色的昏暗。 处(chù)何(hé):哪里。 芳草(fānɡcǎo)人烟冷:指田野上芳草萋萋,而人烟稀少。 结邻双小艇(xiǎodànɡxiǎoxiǎoniàn),偶语半吴侬(niùbànwūnónɡ):在两艘小船的甲板上结邻,偶然交谈着吴地方言。
【注释】 冠盖:指官宦。河梁:送别的桥梁。此乡:此处家乡或此地。蕴结:内心积聚。永夜:长夜,漫长的夜晚。百里:一百里。联床:同枕共眠。扁舟:小舟。玉杯:酒杯。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四日他侍母登舟,至宝应县,谢淮阴诸友送至宝应(宝应县在今江苏)。这首诗是他写给友人的,是酬答之作,也是抒发自己离别之情的诗作。 首联“冠盖动淮阴,河梁携手吟”。冠盖:车驾和冠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歌的基本情调与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注意要结合诗句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解读。 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本诗为清代李兆洛的作品。此诗是作者在淮阳留别朋友时作的一首赠别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
【注释】 谢:推辞,谦辞。铅华:女子化妆用的粉黛。世俗装:指世俗中人打扮的容颜。有物:指某种东西。初偿:刚得到一些满足。薰沐:沐浴。朝天:去拜见君王。应带江南皂荚香:应该带有江南特有的皂荚香(比喻清白的名声)。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 首联:“久谢铅华世俗装,洁身有物却初偿。”铅华即胭脂,这里代指世俗的妆容。诗人说自己长期谢绝这世俗的妆扮,但如今却得到了一些“满足”
《悼亡百绝句·暝目未能复口开》,清代诗人许传霈的一首古风诗,表达了对逝去妻子深深的哀痛和不舍之情。下面是对该诗逐句的释义: 1. 暝目未能复口开:黄昏时分,眼睛虽然闭上了,但口中却依然难以闭合,形容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思念,无法平静。 2. 视含苍玉莫心灰:看着妻子眼中的泪水,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她含着苍玉的样子,心中虽然感到失落和悲伤,但并没有彻底熄灭对她的爱和记忆。 3. 支肩尚有衰年婿
悼亡百绝句 七言绝句咏哀怀母恩 来朝商略荐盘新,七度哀逢母忌辰。 奚不相随供馔饭?岂真地下独依亲? 注释:早晨商议为母亲准备祭品,已经经历了七次这样的时刻,每次母亲去世的忌日。为什么不能和母亲一起去准备饭菜?难道真的只有她在下面依赖亲人吗? 赏析:这首诗以悼念母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母亲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
【注释】: 1. 两鬓休言对未皤(pāo):指人到老年,头发变白。 2. 柔丝:形容女子的头发。争比泪丝多:指女子的头发与泪水相比更多。 3. 儿媳:女儿的丈夫。分梳:梳理。床下怎教着地拖:指床上躺着的死人怎么能拖到地上。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女的绝句,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首句“两鬓休言对未皤”,以“两鬓”为引子,描绘了诗人自己年老发白的形象。这里的“对未皤”是比喻
【注释】 1. 吾母:我的娘。怜儿:怜悯我。汝敬夫:你敬重丈夫。 2. 丝棉:丝绵,指细软的棉花。制被:缝制被子。 3. 入冬铺:冬天里铺上。 4. 要留遗泽:要留传母亲的好处。温泉壤:好的土壤,这里比喻母亲的恩泽。 5. 权作:暂且用它。别样呼:别样的称呼。 【赏析】 此诗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首句“吾母怜儿汝敬夫”,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与哀伤;次句“丝棉制被入冬铺”
【注释】 竟:终于。阴阳:指生死,也指天和地。 草心堆:草堆。 凭棺:倚在棺中。 再与儿孙半面缘:再次与儿孙相见。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通过“阴阳”、“草心”等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之情,同时用“凭棺”、“再与儿孙半面缘”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