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是除夕,归家作荐席。
天寒鸟不飞,木落草亭辟。
连夜雪弥漫,千山铺琼液。
出门路茫茫,何处辨郊陌。
津涯一望平,樵径数条窄。
狐兔乍留踪,寻踪步竭蹶。
隐约见吾家,茅屋三间白。
老母已依闾,念儿苦行役。
今夜好归来,羹汤费筹划。
忽忆前年时,高堂满宾客。
兄弟列坐旁,儿童嬉阶石。
父曰尔饮酒,一年今宵易。
团栾竟夕欢,杯盘恕狼藉。
不谓同此辰,人天叹暌隔。
长跪启遗书,屋梁尘灰积。
窗破北风严,户外无行屐。
吾父似见儿,烛泪流盈尺。
谓儿形影单,画像顾恍惚。
欲言不能言,低头思畴昔。
谁家爆竹声,到耳响千百。
【译文】
今夜是除夕,归家作荐席。
天寒鸟不飞,木落草亭辟。
连夜雪弥漫,千山铺琼液。
出门路茫茫,何处辨郊陌。
津涯一望平,樵径数条窄。
狐兔乍留踪,寻踪步竭蹶。
隐约见吾家,茅屋三间白。
老母已依闾,念儿苦行役。
今夜好归来,羹汤费筹划。
忽忆前年时,高堂满宾客。
兄弟列坐旁,儿童嬉阶石。
父曰尔饮酒,一年今宵易。
团栾竟夕欢,杯盘恕狼藉。
不谓同此辰,人天叹暌隔。
长跪启遗书,屋梁尘灰积。
窗破北风严,户外无行屐。
吾父似见儿,烛泪流盈尺。
谓儿形影单,画像顾恍惚。
欲言不能言,低头思畴昔。
谁家爆竹声,到耳响千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除夕夜归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开头两句“今夕是除夕,归家作荐席”,直接点明了时间与主题,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除夕之夜,作者归家准备祭拜祖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之一。在这里,“荐席”指的是祭拜用的祭品摆放之处。通过这两句,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家族传统的尊重和重视。
接下来四句“天寒鸟不飞,木落草亭辟。连夜雪弥漫,千山铺琼液”,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雪景图。大雪纷飞,覆盖了大地万物,连鸟儿也停止了飞翔,只剩下枯黄的草木在风中摇曳。诗人用“琼液”来形容雪的美丽,如同珍贵的琼浆玉液一般,令人陶醉。
“出门路茫茫,何处辨郊陌”两句,诗人描述了自己离开家门后所面对的迷茫与困惑。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他无法辨别出前方的道路,只能凭着直觉前行。这种迷茫与困惑,反映了他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接下来的八句“津涯一望平,樵径数条窄。狐兔乍留踪,寻踪步竭蹶。隐约见吾家,茅屋三间白。老母已依闾,念儿苦行役。”描绘了诗人在归途中遇到的各种景象。他看到了开阔的河岸边、狭窄的山路、留下踪迹的狐狸和兔子,以及那片熟悉的茅屋。这里的“三间白”指的是茅屋的颜色,象征着家乡的宁静与纯净。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述,传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老母已依闾,念儿苦行役。”这句话中的“念儿苦行役”,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他在外辛苦劳作,却未能回家陪伴母亲,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接下来的几句“今夜好归来,羹汤费筹划。忽忆前年时,高堂满宾客。兄弟列坐旁,儿童嬉阶石。父曰尔饮酒,一年今宵易。”回忆了以前过年时的情景,那时家中充满了欢乐和热闹的气氛。家人围坐在高堂上,孩子们在台阶上嬉戏玩耍,父亲则劝诫儿子要饮酒。这些温馨的画面让诗人想起了过去的岁月,也让他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团栾竟夕欢,杯盘恕狼藉。”这句诗描绘了团聚时的欢乐场面。虽然杯盘狼藉,但大家的心情却是轻松愉快的。这个场景让人联想到家庭团圆的幸福时刻。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不谓同此辰,人天叹暌隔”。突然之间,诗人意识到他们已经不再能够像往年那样团聚了。这种巨大的转变让人感到惋惜和无奈。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世无常和人生离别的感慨。
最后两句“长跪启遗书,屋梁尘灰积。窗破北风严,户外无行屐。”描绘了诗人跪在地上翻看父亲遗留下来的书信的场景。书信中充满了深情厚意和对儿子的思念。然而,屋梁上的灰尘已经堆积如山,窗外的北风呼啸而过,使得诗人无法出门寻找自己的鞋子。这个场景让人感到凄凉和无助。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故乡风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