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去愁千缕,摊来信两封。
雄心随逝水,大事付飞淙。
激愤眦长裂,悲歌发上冲。
恨无三尺剑,藉手斩元凶。
【注】“得家报”,得知家人来信。“感作”,有感而发,即作诗。
思去愁千缕,摊来信两封。——思念家乡之情,如千丝万缕,接到亲人来信,拆开一看,又是两封。
雄心随逝水,大事付飞淙。——雄心勃勃,如逝水流走;大业未了,寄望于江水奔流。
激愤眦长裂,悲歌发上冲。——愤怒至极,眦(zì)欲裂;悲歌慷慨,歌声直冲云霄。形容内心激动、愤慨之极。
恨无三尺剑,藉手斩元凶。——可惜没有一柄三尺长的利剑,无法挥舞起来杀死那些罪大恶极的坏人。借以表达自己对不义之人的憎恶和对正义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在公元1206年春因“力说恢复”而被免官后所作。诗人因受主和派排挤,被免官归乡。在家乡闲居生活使他有机会更加接近人民,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写下了这首《得家报感作》。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祖国统一的迫切愿望。
首联点明题旨:“思家”与“报国”的矛盾心理。“思”字表明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愁”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两封”,既指收到亲人从远方寄来的信,也象征着战乱时期人们对和平的向往。“逝水”,比喻时间无情地流逝,同时也暗喻国家的危机。“大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随逝水”和“付飞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又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激愤”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怒和不满。“长裂”和“上冲”这两个动词,描绘出诗人激动到极点时的神态。“恨无三尺剑”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为国家、为人民出力却苦于没有武器的心情。“藉手斩元凶”一句,既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家分忧的心愿,也体现了他对敌人深深的仇恨。
颔联承接上文,继续写诗人的内心感受。“雄志”,指诗人的雄心壮志。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展示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坚守岗位的决心。“逝水”和“飞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里的“逝水”,既指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国家的危机。“大事”一词,再次强调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上冲”一词,则描绘了诗人内心激动到极点的状态。“恨无”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没有武器的遗憾,也暗示了他想要为国家分忧的愿望。“藉手”一词,则直接表达了诗人想要为国家出力的强烈愿望。
颈联紧承上文,继续写诗人的内心感受。“眦”是指眼眶,形容愤怒到极点时眼泪都要流出的样子。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愤怒和悲伤,也展现了他为国家分忧的决心。这里的“大事”一词,不仅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还暗指了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冲”一词,描绘了诗人内心激动到极点的状态,也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悲歌”一词,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也展示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尾联承接上文,继续写诗人的内心感受。“恨”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深深痛恨,也暗示了他想要为国家分忧的愿望。“元凶”一词,既指战争时期的侵略者,也暗示了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憎恨,也展示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藉手”一词,既表达了诗人想要为国家出力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同时,诗歌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敌人的坚决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