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身世厌尘埃,原野秋高乘兴来。
极浦烟波衔落日,断碑风雨上苍苔。
济时抱有刘琨志,作赋惭无庾信才。
乔木烽烟重忆昔,空山愁听暮猿哀。
【注释】
茫茫:辽阔。
身世:指人的一生遭遇。厌:讨厌。
原野:郊外的田野,泛指广阔的土地。
秋高:天气清朗,秋天的气候凉爽。乘兴来: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野外。
极浦:水边或江边的平地。烟波:雾气弥漫的水波。衔:含着,吞没。
断碑:残缺不全的石碑。风雨上苍苔:风雨侵蚀了碑上的青苔。苍苔:深绿色的草叶。
济时:救国,报效国家。刘琨志:指晋代诗人、文学家刘琨的抱负与情操。
庾信才:指南北朝诗人、文学家庾信的文才。
乔木:高大的树木。烽烟:古代边防上用来报警的烽火。重忆昔:多次怀念过去的事情。空山:空旷的山。愁听暮猿哀:在山中听着傍晚的猿猴叫声而感到悲哀。
【赏析】
这首七律写诗人游览北郊后归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壮志难酬、忧愤交加的心情,是一首抒情诗。
首联点出题意,“身世”,即人世间的境遇和遭遇,也就是作者的身世。“厌尘埃”,是说厌恶这污浊的尘世,对人生充满厌倦之情。“秋高”,是形容秋季的天空格外明净,也暗示着作者此时心旷神怡,心情特别舒畅。颔联写景。“极浦”指水边或江边的平地,“烟波”是雾气弥漫的水波,这是一幅美丽的秋日郊野风光图;“落日”,则写出了时间是在傍晚时分。颈联写诗人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想起了古人刘琨、庾信等人的事迹。“济时”、“作赋”分别暗喻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效力、有所作为的意愿;“惭无”,则说明诗人自己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没有像古人那样能够施展抱负,不能像他们一样有卓越的文采。尾联写诗人在山中听到傍晚的猿猴叫声而感到悲哀。“烽烟”暗喻战争,这里是指作者在战乱年代中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空山”则是诗人心境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诗的意境开阔,笔调清新,感情真挚。它以写景开始,以写情结束;中间又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壮志未酬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流畅,韵律和谐铿锵,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