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势若常山蛇,赵家已失中原脊。
北人大举向南侵,一旦雄兵临采石。
岂知江上有儒生,提师一战功便成。
南人已胜北人北,三军只听波涛声。
西风猎猎吹玄纛,归傍卢龙山下宿。
至今石上见题名,雨洗莓苔痕自绿。

访宋虞允文三宿处

天下势若常山蛇,赵家已失中原脊。

北人大举向南侵,一旦雄兵临采石。

岂知江上有儒生,提师一战功便成。

南人已胜北人北,三军只听波涛声。

西风猎猎吹玄纛,归傍卢龙山下宿。

至今石上见题名,雨洗莓苔痕自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的画卷,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当时战局的紧张和人物的英雄气概。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第一句“天下势若常山蛇”,通过比喻表达了国家形势的不稳定,如同常山(即恒山)上的蛇一样,随时可能被吞没或者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这里的“常山”象征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而“蛇”则暗示着国家的脆弱与危机四伏。

第二句“赵家已失中原脊”,指的是宋朝时期,赵家的势力已经失去了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这里以赵氏家族的象征——中原为背景,强调了当时政权的衰弱和无力。

第三句“北人大举向南侵”,描述了北方民族的大规模侵略行动。这里用“大举”形容北方民族的攻势猛烈、气势磅礴。

第四句“一旦雄兵临采石”,则是对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战的描写。这里的“雄兵”指强大的军队,“临”则表示逼近或到达,整个句子传达了战争即将到来,双方即将展开激烈交锋的紧迫感。

第五句“岂知江上有儒生,提师一战功便成”,转折到江南地区,描绘了一个儒生(学者)在江南地区带领军队取得胜利的情景。这里通过对比北方的侵略与南方的抵抗,突出了江南地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勇表现。

接下来几句继续描写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如第六句“南人已胜北人北”,表示南方的军队最终战胜了北方的军队,这里的“已胜”强调了南方的胜利。第七句“三军只听波涛声”则形容了战争结束后的宁静景象,士兵们听不见战争的声音,只是听到波涛声,意味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到来。

最后几句则描绘了战后的场景,如第八句“西风猎猎吹玄纛”(玄纛,古代军队中指挥用的旗帜),第九句“归傍卢龙山下宿”,描述了军队归来的情景,第十句“至今石上见题名,雨洗莓苔痕自绿”则描绘了战争遗迹的沧桑变化,石头上的题名经过雨水的冲洗,苔藓生长覆盖,显得更加自然和历史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历史上的战争场景和人物的英雄形象。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还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力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