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发棹渡钱塘,过客何须费揣量。
一自潮头回射弩,至今江上稳飞航。
云山遥展图中画,烟水新磨镜面妆。
武肃灵光何处现,流波终古送斜阳。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乘风发棹渡钱塘,过客何须费揣量。
一自潮头回射弩,至今江上稳飞航。
云山遥展图中画,烟水新磨镜面妆。
武肃灵光何处现,流波终古送斜阳。
注释:
- 乘风发棹渡钱塘:乘坐着风,驾着船渡过钱塘江。
- 过客何须费揣量:旅人无需费心去估量方向。
- 一自潮头回射弩:自从潮水上涨时,潮头反射阳光形成美丽的“日晕”,就像弩箭一样射出。
- 至今江上稳飞航:至今江面上仍然能够安稳航行。
- 云山遥展图中画:远处的山水在云雾中展开如一幅图画。
- 烟水新磨镜面妆:江上的烟雾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水面的倒影。
- 武肃灵光何处现:武肃王(即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灵光从哪里显现?
- 流波终古送斜阳:流波永远伴随着夕阳西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钱塘江边旅行的情景和所见的美景。诗中的“乘风发棹渡钱塘”表现了诗人乘着顺风,轻松愉悦地渡过钱塘江的场景。而“过客何须费揣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中不需过度担忧的乐观态度。
诗歌转向自然景观的描述:“一自潮头回射弩,至今江上稳飞航。”这里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诗人描述了潮水上涨时,太阳的影子在潮头反射成美丽的图案,使得江面看起来如同被弩箭射出一般美丽。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可能是对历史变迁的隐喻。
接下来的几联则是对江景的进一步描绘:“云山遥展图中画,烟水新磨镜面妆。”在这里,诗人把远山比作一幅展开的画卷,而江水则像是一面镜子被精心打磨过的镜面。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既富有诗意也充满了想象力。
最后两句:“武肃灵光何处现,流波终古送斜阳。”则将视角拉回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来。这里的“武肃灵光”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象征意义,而“流波终古送斜阳”则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整首诗通过对钱塘江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独特感悟。